建设背景: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郑重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2018年11月14日,中国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上提出“共建地学合作中心,助力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倡议,获得了与会东盟各国积极支持和响应。2018年11月15日,中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9国地矿部门高官在中国南宁第九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期间共同揭牌成立了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地学合作迈入了新的里程。
中心定位:中心是由中国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发起,会同东盟各国自然资源与地质矿产部门、地学机构联合共建,各国著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矿业企业按照自愿、平等、合作的原则自愿参与,共同推进中国—东盟地学研究与矿业发展的区域性地学合作组织。
中心的主要任务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方面:
1. 专家智库建立与地学合作规划
2. 基础地质调查与资源潜力评价
3. 地球科学研究与物化遥技术应用示范
4. 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技术研究
5. 地下水系统理论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6. 岩溶动力学与资源环境灾害效应研究
7. 海洋(海岸带)合作地质调查
8. 地学数据及信息网络平台共建
9. 实验测试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
10. 人力资源交流与人才队伍培养
地学高层交流平台:中国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7个东盟国家建立了地学领域双边合作关系,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9份,项目合作协议8份,概念性文件2份,会议纪要4份,共同倡议1份,实施合作项目20余项,致力于共同推进中国—东盟地学矿业合作。
地调科研:近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了多项双(多)边地调科研合作,梳理研究了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编制了各类基础地质图件,建立了综合地学信息数据库。开展了各类尺度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成果,提升了东南亚地区地学研究程度。
人才培养与培训:2006年以来,中国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地矿机构交流互访60余次,举办国际会议40余次,联合培养来华留学生219人。
2019年11月1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联合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同成立了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学院成立以来,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14名,其中,硕士6名,博士8名,涉及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产普查与勘探等专业。
地学实验室共建:积极推动与东盟国家地学基础设施联合共建,已建成老挝国家地质实验室1个与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1个。
中国—东盟地学信息大数据平台:2022年11月22日,在中国成都举办的第三届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论坛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东盟柬埔寨、老挝等参会代表共同发布了中国—东盟地学信息大数据平台1.0。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与柬埔寨矿产资源总局、老挝地质矿产局签署了《中国—东盟地学信息大数据平台联合共建概念性文件》。
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了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地学国际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围绕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岩溶地质、城市地质、海岸带地质、灾害地质、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地学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共享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联合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开创中国—东盟地学合作新局面做出更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