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概况
1. 实验室概况
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是原国土资源部建设的第三批46个重点实验室之一。2015年11月7日,以96分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建设验收,并于2018年9月13日,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估。
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是油气地质调查研究创新平台。实验室围绕3个研究方向,通过承担国家、部级等数十项科研项目开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为西藏、四川、华南扬子等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的依据。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项,其他奖励2项;编制的《陆地石油和天然气调查规范》作为国家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正式发布;编制的《沉积岩工作方法》作为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正式出版;实验室研究人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其中SCI收录109余篇,出版专著21部,获批专利15项。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研究工作的重要应用基础平台之一。
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围绕沉积盆地分析、岩相古地理研究、沉积与油气资源3个方向,立足前沿,面向国家对油气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了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程、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气地质调查、全国岩相古地理编图、华南古大陆演化等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性成果。羌塘盆地实施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4692米)的油气科学钻探井,取得了油气的重要发现和系列重要新成果,推动了我国青藏高原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研究。四川盆地及周缘实施的华地1井、云大页1井、贵丹地1井等取得了页岩气重大发现和突破,拓展了页岩气勘探新领域。编制完成了新一轮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首次明确提出“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可为页岩气地质调查工作之指南”的重要认识,对国内正在进行的规模化页岩气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帮助。提出了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沉积-构造演化新模式,恢复了华南裂谷盆地的演化过程,推动了国际对华南古大陆的研究。
实验室创新性提出重要理论成果:一是提出了“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气基本地质条件”理论,并以该理论为指导,利用岩相古地理编图技术方法,厘定油气有利区的空间分布,为油气勘探目标提供依据;二是建立了“沉积控源、成岩-滑脱控储、高陡控聚”的页岩气高陡富集模式,以及“沉积控源、成岩控储、构造控保”的残留向斜富集模式,为丰富和完善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理论提供了基础。
实验室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派遣了10余名青年访问学者,分别对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密歇根大学等进行了为期半年以上的访问研究,派遣了4名青年人员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短期培训。
实验室通过设立开放课题、合作交流、举办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作为客座人员等多种形式加强学术交流,有力地推动了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工作。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多项,为解决中国南方、四川、西藏等地区重要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的科学问题提供支撑。实验室积极开展科普工作,促进了地学知识普及。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作为实验室的依托单位,高度重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成立了一支专门从事实验室日常工作和研究的人员队伍,并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和科研环境。落实经费3015多万元,先后购置国内外先进的快速溶剂萃取仪、吹扫捕集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凝胶渗透色谱净化系统、总有机碳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17套专业设备,形成了4个方法技术平台,为实验室开放合作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实验室实现了对外开放运行。
2. 实验室研究方向和定位
实验室立足前沿,面向国家对油气的重大需求,以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为科学发展目标,围绕沉积盆地分析、岩相古地理研究及沉积与油气资源三个方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支撑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三个研究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沉积盆地分析
系统开展我国重点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建立古大陆及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定性与定量模型;探讨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历史,厘定沉积盆地充填序列,研究沉积盆地大地构造演化对沉积相、油气地质条件、成藏等的控制作用。
(2)岩相古地理
重点研究盆地沉积体系类型、沉积模式及其演化,开展岩相古地理综合研究与编图;探讨沉积与油气地质条件的关系;揭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岩相古地理等对油气资源的制约规律,为油气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选区部署奠定基础。
(3)沉积与油气资源
重点研究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集层、生储盖及其组合和成藏富集条件,特别是沉积相与古地理格局对生储盖等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探索新区、新层系及新领域油气资源,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优选有利勘探区块并实施科探井,丰富油气地质理论和方法,为国家油气勘探后备基地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实验室在上述三个方向取得了一批具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其中,岩相古地理及新区油气地质研究具国际领先水平,部分系开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