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沉积学与油气地质学科建设,传承和发展传统优势学科,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简称:重点实验室)在依托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简称:成都地调中心)的支持下,拟开展四川盆地开展10余条剖面的野外基地建设和立典研究工作。四川宣汉盘龙洞生物礁古油藏剖面作为第一批建设的基地,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截止目前已基本建成。
该剖面是成都地调中心牟传龙研究员承担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分公司“四川盆地东北部二叠-侏罗系沉积与层序地层研究”项目时,于2002年9月首次发现。次年6月,牟传龙等在《地质论评》期刊发表了《四川宣汉盘龙洞晚二叠世生物礁古油藏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一文,将其正式命名为“盘龙洞海绵生物礁古油藏剖面”。
该剖面是现今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仅存的出露完整、顶底齐全、并记录有丰富海绵和沥青的典型生物礁古油藏剖面,其发现与研究为四川盆地普光气田、元坝气田的发现提供了基础性和前瞻性科学依据。自剖面发现以来,中石化、中石油等油企,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地层界线分层仍存在较多分歧。重点实验室四川盆地研究团队基于详细的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厘定了精准的界线分层,并做好野外标注,构建了生物礁滩微相特征及其演化序列,增加了野外剖面介绍的展板,同步推进数字化工作。该野外基地的建立为重点实验室及相关科院院所、企业等提供了沉积与油气地质教学、研究与考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作为重点推进的立典剖面之一,重点实验室将秉承平台开放合作的理念,引进国内外专家共同研究,努力打造成西南地质科技创新野外沉积学重要研究基地。
分层界线野外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