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朱同兴同志分配到了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至今,已有18个年头了。18年来,他一直从事科研和生产一线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完成了各类科研与生产项目11项,编写和出版了科研报告10部,著作4部(第一作者2部,合著2部),科研论文47篇,在全国地层古生物、沉积与能源地质以及区域地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绩,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优势和科研能力。
朱同兴同志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和沉积与能源地质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他不仅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而且还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青藏人”精神和优良的科学道德、严谨的科学作风。作为一名野外一线地质调查项目的负责人,从1994年起,朱同兴已连续12年奔赴青藏高原,开展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调查的生产和科研工作。从荒无人烟的藏北羌塘-可可西里高原,到巍峨雄壮的藏南喜马拉雅山脉,从青藏高原最大的冰盖普鲁岗日,到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从世界第八高峰西夏邦马,到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在他负责的每一个项目中,从队伍的组建、野外工作的开展、野外安全的保证、到项目报告的编写,直到最终完成,朱同兴同志究竟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只有他自己才能说清楚。作为一名已经具有12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朱同兴同志随时牢记着共产党人的宗旨和自己的职责,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团结群众,始终坚持“哪儿最艰苦、哪儿活最累、哪儿就有我党员”;他以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在青藏高原上、在生命禁区里,树立起了一面高高飘扬的共产党员旗帜。
藏北羌塘-可可西里无人区,地处高寒地带,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平均海拔在5100米以上。朱同兴同志带队进入这一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已经有9个年头了。每年,他与他的同事们都要在这里开展四个月左右的野外地质调查与科研工作。2003年-2005年,由他负责的藏北双湖地区1/25万吐错幅、江爱达日那幅、黑虎岭幅和多格错仁等四幅联测区调项目的工作区就在这里。在这里,他们要开展6万多平方公里面积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工作、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后勤物资供给困难。尤其在雨季,极易陷车,队员们常常夜宿冰雪荒原。在这样的艰苦地区开展如此高强度的野外地质工作,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朱同兴以身作则,紧紧依靠羌塘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野外临时党支部,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野外项目组,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野外项目组。在羌塘区调野外工作过程中,朱同兴带领项目组的党员同志首先统一思想认识,用自己实际行动,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带动全体项目组成员。在野外作业过程中,一些重体力活,如营地搬家、陷车挖车、搬运220升的大油料桶等大件生活物资等,总是能见到朱同兴同志和共产党员们的身影;一些路途遥远、条件特别艰苦的地质路线都是朱同兴及党员同志们争着干。他还经常和队员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由于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许多地调项目的工作区都在青藏高原艰险地区,这客观上为朱同兴同志创造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去丰富人生经历的有利条件。朱同兴曾多次主动请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去磨练他的意志力。一方面,他顾全大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另一方面,他又总是主动要求到青藏高原艰险地区去工作,利用所学的地球科学知识,在青藏高原扎扎实实地工作并取得了一批地质调查新资料和新成果,为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先后在《地质学报》、《地质通报》等刊物上编写出版了数篇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论文。2005年7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拉萨野外原始资料验收会上,在11个区调项目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检查评比中,朱同兴同志负责的藏北双湖地区1/25万吐错幅、江爱达日那幅、黑虎岭幅和多格错仁等四幅联测区调项目以总分92.5分的好成绩获得第一名。这就是对他工作成绩的最好肯定。
朱同兴总是干一行爱一行,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条件越艰苦的地方,越能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也就越要求维护团结、倡导团队协作精神。朱同兴同志常说,如果我们党员害怕吃苦而贪图享受,那就谈不上什么党员的先进性,更谈不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野外工作过程中,他总是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青藏人”精神,发挥“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爱岗敬业、不计报酬”的艰苦奋斗精神,克服高原缺氧、气候寒冷、陷车挖车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斗志更高”的工作作风,在雪域高原上,在生命禁区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以苦为荣,讲奉献,讲敬业,在最低温度达零下28摄氏度的恶劣环境下,凭借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领导项目组成员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丰富的野外第一手资料,圆满完成野外工作任务,用生命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刚上羌塘高原的同志,很难以适应这里的气候与环境。高度缺氧,低气压造成的人体心率加速、呼吸困难、头痛等现象时有发生,项目组的许多同志对此都有心理压力。朱同兴同志时时刻刻提醒大家这是正常的高原反应现象,只要大家克服恐惧心理,调整好心态,就能适应。他还告诫项目组成员只要注意身体饱暖,只要不感冒,就不会发生什么大事。他身体力行,激励大家鼓足勇气,减轻心里上的压力,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很快就稳定了军心,使项目组进入正常的野外地质工作状态。2004年,刚到野外工作区的第一站,朱同兴负责的项目组内就有一名组员因感冒引起肺水肿,由于野外缺医少药,无法医治,所以当时情况非常危急,朱同兴同志果断决定带着氧气瓶连夜将病号送往拉萨,使他得到及时治疗,挽救了这位同志的生命。
也是2004年,他带领的项目组要完成3幅1/25万的填图工作,任务极其艰巨,而部份项目组成员又是第一次到藏北可可西里地区工作的新同志,心理和生理上都不能很快地适应高原工作,这使朱同兴感到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但是,朱同兴同志克服了各方面的困难,和他的队员们一起谱写了“青藏高原大地调、生命禁区写春秋”的动人事迹。四、五月的藏北高原,天寒地冻,夜间气温常常在零下二十度以下。为了能够按时完成年度填图考察任务,朱同兴带领组员们克服工作区域面积大、战线长、交通不便、通信困难等不利因素,抢时间、赶进度,每天早出晚归,晚上十点多钟才回驻地是家常便饭。由于工作区内几乎没有道路,沼泽、湿地又特别多,所以经常发生陷车后回不到驻地而只能在野外宿营的情况。每当这时,他们只能吃干粮、喝泥水、睡汽车。他常说:“条件艰苦不怕,能吃上热饭,能躺着睡觉,就行了,重要的是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所有的野外地质任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每天多跑路线、多测剖面,两三天才回营地也是常事。每天靠干粮充饥,雪水解渴,天黑了大家在车上挤着迷糊一会儿,天亮了又投入工作。仅2004年,朱同兴同志就这样在车上过夜32次!每次布置野外工作任务时,他总是带头跑最艰苦的、最复杂的地质路线。最长的一次,地质路线长度超过160公里,他带领项目组创造了连续野外填图10天的纪录!要知道这是在海拔5200米的羌塘高原啊!这是真真切切的透支体力、透支健康、甚至是透支生命!作为项目负责人,除日常工作之外,朱同兴还要对工作的总体部署、工作质量、队员安全和后勤物资供给等方面全面负责。夜晚,别人都累趴下了,休息了,而他还在昏暗的烛光下整理资料、思考第二天的工作。他经常带病坚持工作,在工作中,不仅要指导全体技术人员,讲解本地区的工作方法经验、介绍本地区的地质情况、需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而且还要和大家一起野外作业,尽职尽责。在生活中,他关心组员、诚恳待人,和大家打成一片,相互交流。他总是以地质队伍的传家宝“三光荣”来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他协调项目组的内外工作,关心各地质填图小组之间的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在各图幅之间来回奔波,解决了羌塘含油气盆地早期勘探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
2004年6月,朱同兴带领队员一起观测狮头山一带地质路线。这条路线多数地段海拔都在5200米以上,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很多地方汽车上不去,只能靠人步行前进,路线长达40公里,计划两天完成,任务比较重。他们早上8点出发,到达预定工作区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1点了,吃了几块饼干,大家就分头开始工作。不记得爬了多少个山头,也不记得越过了多少条沟,到晚上8点,组员们都很疲劳了,而朱同兴却工作正在兴头上,毫无休息之意,他走在前面,最危险的地方总是最先到,不放过任何一点重要地质现象,大家被他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所感动,在他的带动下,一直坚持干到晚上10点。吃了一点简单的方便食品后,大家就斜躺在汽车里睡着了。第二天早上7点,就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由于是连续作战,加上吃、睡不好,开始爬几个山坡还行,到后来,他们的腿越来越沉,步履也越发艰难,然而,此时已无退路,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全面而安全地跑完了全部地质路线,晚上12点才回到了临时野外营地。
2003年7月底,朱同兴的项目组在离双湖镇400多公里的多格错仁开展工作,一天,当他们从海事电话中知道所领导要到双湖来指导和检查野外工作时,组员们心情无比激动,真是高兴极了。高兴的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已经住了3个月了,终于可以见到单位领导和同事了,终于可以了解外面的大事了,终于可以吃上外面带来的新鲜蔬菜了,要知道,他们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吃到新鲜蔬菜了。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项目组决定只由朱同兴同志带一名驾驶员单车到双湖迎接所领导。从多格错仁营地到双湖要经过一条河,这条河名叫希杂洛马河,它的源头是那底岗日雪山。平时项目组经过时,河水一般只有20m宽。但这天却不同,当时正逢雨季,河水猛涨,河面足足有50m宽,河水冰冷刺骨,汽车根本就无法过河。他们只能等待,希冀第二天大水能退却,好让他们早一点见到亲人、见到同志。然而,天不遂人愿,直到第二天早晨,湍急的河水都没有退却的意思,为了保证人和车的安全,朱同兴同志果断决定不再去双湖接人,而沿原路返回营地继续野外地质工作。心情虽然沮丧,但是他们压根尔没想到,可怕的灾难还在后面等着他们。在希杂洛马河和多格错仁营地之间有一个叫尖石山的地方,那里主要是康托组和唢呐湖组地层分布区,不仅湿地沼泽多,泥巴多,而且泥巴粘性强,人走在里面都非常吃力。不幸的是,朱同兴乘坐的车子在这里陷住了。他二话不说,立刻下车与驾驶员一起挖车。附近没石头,他们就先用木板,木板用完了,朱同兴和驾驶员两个人就轮流拿编织袋到100m之外的地方去捡石头,把石头背回来后,再打千斤顶,然后再填石头。整整两天,不分昼夜,朱同兴和驾驶员用了近40个小时在那里来回背石头垫车!没有淡水,饿了,就吃干粮、干奶粉、干果珍;渴了,就喝车轮压出的槽里渗出来的泥巴水!泥巴水里甚至都侵满了汽油味!这是怎样恶劣的条件啊,他们两人硬是铺砌了20多米长的道路,估计至少也背回了3吨重的垫路石!他们付出了太多的体力,背压驮了,人憔悴了,累成了“变形金刚”,濒临休克的边缘,但他们仍然坚持着、坚持着。当车子最后终于驶出沼泽地时,他们的泪水再也无法控制,堂堂七尺男儿让热泪恣意横流,抒发万千的感慨。人的生命在茫茫的大自然里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坚强啊!像这样艰苦感人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有的甚至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即使这样,朱同兴同志也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想到过转行。他认为,一个国家培养起来的地质学者,只要能对国家的地质工作作出贡献,就算再苦再累,也值得!
朱同兴同志长期奋战在青藏高原,从事着艰苦的地质调查工作,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在雪域高原,在生命禁区,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令人欣慰的是,他和同志们的艰辛劳动获得了回报,在区域地质调查和油气地质调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我国国土资源大调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朱同兴同志和他带领的项目组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确定了在可可西里地区发育与结合带相关的上三叠统若拉岗日群洋岛-岛弧型火山岩存在。与岛弧火山岩共生的还有变质复理石岩块、大理岩岩块、石英(片)岩岩块、麻粒岩岩块、超基性岩岩块和硅质岩岩块以及蓝闪石-硬玉等高压变质矿物。测区北部晚三叠世弧盆体系的确定,对北羌塘盆地构造背景和沉积相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质调查过程中,对羌塘“中央隆起带”的一系列新发现,如在恰格勒拉、霍木西萨、嘎尔错、才多茶卡等地先后发现蓝片岩、绿片岩、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辉长岩、硅质岩、结晶灰岩等大小不等的岩块(片);霍木西萨、才多茶卡等地变基性火山岩中新发现丰富的蓝闪石高压变质矿物;角木茶卡、才多茶卡等地新发现丰富的二叠纪和晚三叠世蜓科、放射虫化石、和千姿百态的造礁生物珊瑚、海绵、苔藓虫化石。这些一系列的新发现对于查明西藏双湖地区“中央隆起带”的构造属性、形成时代及其东延等重大地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2004年6月,在藏北江爱达日那地区新发现一套出露较完整的三叠系地层剖面。通过剖面测制,获取了大量的三叠系地层沉积相和古生物化石资料,为羌塘盆地三叠系地层、沉积相划分与对比,生物古地理研究和沉积盆地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详细的地层划分与对比不仅提高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地层研究程度,而且对研究晚三叠世羌塘盆地沉积序列、沉积相变,恢复原型盆地的构造属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龙尾错夏里组发育大型沥青脉的基础上,2004年又在那底岗日背斜核部地层-土门格拉群含煤系地层以及马牙山夏里组地层中新发现了较大规模的沥青脉;在西长梁和江爱达日那地区新发现丰富的稠油显示点2处、油页岩显示点1处。油气显示点的众多新发现以及羌塘盆地内广泛发育的多层位生物礁体、鲕粒灰岩、砂岩储层和含膏杂色泥岩系盖层对于评价羌塘盆地的生储盖条件和油气勘探前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在测区还新发现值得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砂金矿化点2处;铜矿化点3处;富铁矿化点1处;盐类矿产地2处。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2002-2005年度朱同兴同志还在《地质学报》、《地质通报》、《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等刊物上编写出版了《西藏北部双湖地区海相侏罗纪磁性地层研究》、《聂拉木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藏南喜马拉雅北坡色龙地区二叠系基性火山岩的发现及其意义》、《西藏喜马拉雅地区中生代沉积记录与造山过程》、《西藏北喜马拉雅地区构造古地磁新数据》等15篇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论文和报道。
由于朱同兴同志长期以来一直从事青藏高原野外一线地质科研与生产工作,以及他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多次被评为所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度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授予“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2002年度被四川省地质学会授予“青年地质科技奖”;2003年度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吸收为第四届理事会理事;2003年度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4年度被评为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和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优秀共产党员,他所在的项目组和野外临时党支部分别被评为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先进集体、优秀党支部及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优秀党支部。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