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圣地青藏高原天宽地阔,奋进“珠峰”学子大有可为。为进一步提升地学拔尖人才培养质量,涵养青年学子地质情怀,引导优秀地学人才从事青藏高原地质工作,8月31日—9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李四光学院联合开展青藏高原东南缘经典地质路线考察与科普活动。著名青藏高原地质学家、地大(武汉)地质学“珠峰班”校外班主任潘桂棠研究员,王冬兵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孝文博士参与考察和指导。
8月3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2021级珠峰班和李四光学院共12名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在地学院宗克清教授和辅导员蒋钰鑫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成都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廖忠礼副主任对地大(武汉)师生的到来表达了热烈欢迎,祝愿考察顺利进行,期待青年才俊能够从事高原地质工作。潘桂棠研究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质构造特征、沧海桑田变化和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等。王冬兵正高级工程师介绍了考察的具体内容、日程安排和安全要点。同学们通过聆听讲解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质构造特征、演化历史、成矿规律和重大工程地质背景有了初步了解,对野外考察产生了强烈的期待。
9月1日—8日,联合考察队自成都沿国道318考察至林芝。先后考察了扬子克拉通、北羌塘-三江造山系、班公湖-龙木错-怒江对接带和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4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及5条岩浆弧带、6个不同性质盆地、7条板块构造混杂岩带。考察路线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不时变换,岩石的颜色和沉积特征丰富,教科书级别的构造现象频繁出现。青藏高原特有的蓝天白云、高山峡谷、冰川和湖泊等景观一路相伴。典型地质现象和高原风景给考察队的青年学子带来了极大震撼。潘桂棠研究员、宗克清教授和曾孝文博士悉心讲解。青年学子认真聆听,细致记录,积极参加讨论。丰富的特提斯洋-陆转换记录(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和新生代陆-陆碰撞留下的构造行迹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让同学们纷纷表示愿意从事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工作。考察队沿途还参观了“5.12”汶川地震白鹿中学地震遗址、川藏铁路大渡河特大桥施工地、大渡河泸定铁索桥、建设川藏公路牺牲者纪念碑、川藏铁路林芝火车站等。这些场景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祖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加速步伐,还激发了同学们“探索自然规律,为国为民防灾减灾”“学好地学知识,参与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大潮中来”的情怀。
本次考察,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发挥人才和地域优势,助力提升地大(武汉)地学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培育青年学子“认识高原,理解高原,探索高原”“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地质情怀。
成都地调中心副主任廖忠礼等与地大(武汉)师生交流座谈合影
联合考察队在成都地调中心合影
联合考察队在川藏318公路怒江河谷合影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