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地壳形变异常区的情况介绍

发布时间:2005-03-31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以及印支、印缅微板块的相互作用,在持续的板块碰撞、陆内汇聚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活动断裂和特殊的地形地貌,从而导致了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国际地学界研究前缘性重大科学问题备受关注的热点地区。
   
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下,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在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利哈伊等大学合作的基础上,于“十五”期间实施“青藏高原东部现代地壳运动GPS监测”和“青藏高原东北缘大陆岩石圈现今的变形和位移”基础科研项目,应用高精度GPS对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地壳形变的进行监测。在过去十年GPS监测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在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青藏铁路沿线各地段进行高精度GPS观测,并于20043-8月在重点地段进行了再次观测,获取了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最新地壳形变速度场资料。
   
长期监测认为,在深部物质塑性涡流的推动下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的上部地壳会产生相应的地壳形变。同时,发现西藏东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青藏铁路沿线,川滇、川西某些地区有较大地壳形变异常,表现在地壳运动速度偏大,其速度大小和矢量方向与相邻地区有明显的改变,或与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存在的总体趋势不协调。
   
观测发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察隅-古玉-然乌间,波密周边地区有较大速度差其矢量方向也有明显差异,为地壳形变异常区。青藏铁路沿线当雄-那曲间、沱沱河、西大滩及格尔木地区水平位移年均速率均达到厘米级,相对于成都,向北东方向运动的速率已达15-21毫米/年,且有较大速度差,矢量方向也有明显改变,也为地壳形变异常区。
   
川西地区石渠、甘孜、八美、西昌等地区水平位移年均速率均达到厘米级。相对于成都,石渠地区向东运动的速率已接近20毫米/年,甘孜、八美色卡乡、稻城、乡城地区向东-南东方向运动的速率均达到或超过15毫米/年,西昌向南东方向运动的速率接近11毫米/年,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有较强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道孚、八美与周边地区间有较大的速度差,理塘、巴塘与周边地区间也有较大的速度差,为积聚应力地段,可能孕育新的地质灾害。道孚、八美位于北西向鲜水河活动断裂带上,理塘位于北西向理塘-德巫活动断裂带上,巴塘位于北东向巴塘活动断裂与南北向金沙江活动断裂带的复合部位,这些地段历史上曾发生5-7级地震多次,且多为浅源地震,破坏性较大。此次发现的上述地区地壳形变异常特征,与199623日丽江地震(Ms=7.0)震前我所GPS监测到的地壳形变异常有相似之处。
   
观测还发现云南小江断裂带、绿汁江断裂带有活动,通海、楚雄、大理以北、普洱-澜沧间及剑川一带有明显的速度差和矢量方向的改变,也为地壳形变异常区。
   
印尼强地震和海啸后,在地壳形变异常区楚雄、大理以北宾川地区及普洱-澜沧间的思茅地区先后发生4.6-5级左右地震。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密切注意上述地区,特别是西藏嘉黎活动断裂带,四川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巴塘活动断裂带,云南小江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情况。
   
鉴于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的地壳形变异常有可能引发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了预防这些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应进一步加强地壳形变异常区的监测,不失时机地开展地质灾害的调查,采取适当对策。并加强各系统和不同研究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相互协调形成“预警系统式”的研究和监测,共同分析地质灾害背景以及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