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汶川映秀7.8级地震,发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活动断裂带,震级高,震源深度小,后续余震多而广,且有相当强度。因而,破坏性极大。
据中国地震网的信息,该主地震为7.8级,震源深度为33公里。震源机制解表明,发震破裂截面缓倾南东,以压性逆冲为主。主震后四天内,大于3.5级的后续地震有120多次,其中,≥6级的3次,约35%为5级以上。这些后续地震沿断裂带分布,北至青川以北的甘、川交界地区,东达断裂带东侧成都平原西部及断裂带的山前地段,整个地震区带长约350公里,最宽可达50余公里。
由于不同信息源和分析方法的差异,美国地调局发表数据有所不同,认为该主地震为7.9级,震源深度为19公里。震源机制解表明,发震破裂截面陡倾南东,为逆冲-右旋走滑性质。主震后四天内,大于4级的后续地震有50多次,其中,6级1次,5.6-5.8级4次,地震覆盖地区与中国地震网基本一致。
已有的数据表明,地震发生序列总体为沿断裂带向北东方向迁移,即地震破裂沿已有的断裂向北东发展。但并非直线发展,有进退往复。地震频度和强度呈波浪式衰弱,为抗灾救灾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