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地质调查事业改革攻坚的关键时刻,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深入贯彻“两个加强、三个提升”发展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为依托,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引领西南地勘行业发展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铸魂强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新征程
庄重的“七一”学习教育现场,聚光灯下,中心三位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从白发苍苍的退休老党员手中,郑重接过了印有“青年党员突击队”的鲜红旗帜。这一刻,地质报国的初心跨越了时光,连接了历史与未来。
“接过这面旗,就是接过了前辈们的重托!” 一位青年突击队队长凝视旗帜,掷地有声,“他们把艰苦奋斗的足迹印刻在了青藏高原、巴山蜀水,跟随先辈的步伐,现在轮到我们奔赴新时代地质工作的主战场挺膺担当了。”这场庄严的授旗仪式,是中心红色基因传承的生动见证。从单位会场到野外一线,从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地质报国的初心在接力中愈发闪亮。
精神的传承,需要实践的淬炼。在青藏高原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主战场,稀薄的空气和刺骨的寒风考验着中心地质人的精神意志;在西南地区地灾防治和汛期值守第一线,险峻的绝壁和崩塌的落石叩问着中心地质人的使命担当。面对艰险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心坚持以“党建+文化”工作矩阵,引领、感召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将党旗牢牢插在“生命禁区”的最前沿,将基层党组织建实在野外地质工作的最末梢,将中心青藏地质精神书写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最高峰。
高效管理,以现代化治理激发内生新动力
“大家好,我是‘蜀小廉’,我是‘蜀小洁’”,电梯里最新播放的“严守职业底线,坚持廉洁从业”主题宣传动画,正在生动地讲解廉政知识。经过的同事们都会心一笑,这些由中心职工自己设计的卡通形象,让严肃的廉政教育变得亲切起来,让局党组关于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最新要求在第一时间深入人心。
“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落实好制度,更要服务好业务”,随着地质调查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中心每一个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准则。规划处、科技处不再守着方案“纸上谈兵”,而是直达基层、倾听诉求,为项目答疑解惑;财务处、人教处不再坐等报表“催马加鞭”,而是深入一线、现场办公,为项目减负松绑。管理部门“人人跑野外,时时冲一线”,与科研人员同题共答、共谋发展,已然成为中心管理人员新共识。
经过无数次的调研探讨,一张张清晰的“工作流程图”和细致的“制度汇总表”在协同办公系统中实时更新、一目了然。曾经需要跨楼层、跑部门签字盖章的繁琐流程,如今在线上即可快速完成,项目申报的审批进度实时可查,经费报销关键环节自动提醒,野外项目组通过网络实现与后方系统无缝对接。“让数据多跑路,让业务人员少跑腿”,成为一线职工可感可及的办公体验。
找矿报国,以科技创新交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新答卷
在四川会理的一处铜镍矿勘查现场,地质工作者正在使用中心自主研发的重磁反演技术进行深部成像。“过去我们找矿主要靠经验和运气,现在有了这套‘火眼金睛’,地下几百米的矿体都无所遁形。”高级工程师梁生贤自豪地展示着手中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地下结构的三维图像。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背后,是科研团队十多年的艰苦攻关。从算法创新到软件研发,从理论突破到实践应用,他们硬是将深部找矿的分辨率提升了8倍,计算效率提高了20倍。
从“经验找矿”到“科技找矿”,科技创新正在改写地质找矿的历史。在喜马拉雅成矿带,中心地质工作者首次精细解剖了北喜马拉雅错那洞穹窿构造,建立了穹窿两阶段成因模式,取得了锡钨锂铍等稀有金属找矿新发现。创新提出了喜马拉雅“穹窿-高分异淡色花岗岩稀有金属成矿论”,指导发现了喜马拉雅首个大型锡矿和锂矿,打开了喜马拉雅成矿带稀有金属找矿窗口。
从西藏战略性矿种找矿主战场到老挝钾盐矿勘探现场,从川西锂矿调查区到新疆东天山铜镍矿勘探一线……中心地质找矿领域的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正在大显身手。一位常年在野外的老地质人感慨:“现在我们的钻探命中率大大提高,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有力保障。”
服务大局,以专业优势拓展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新维度
珠穆朗玛峰脚下,一场特殊的“生态会诊”正在进行。中心高级工程师黄从俊,正与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同志们一同穿行在雪域高原中。“看这里,过去的采矿活动对山体造成了破坏,但通过我们现场勘查测量、无人机航测与遥感技术结合,已经精准圈定了需要修复的区域。”黄从俊指着平板电脑上的三维地质模型正在进行认真讲解。屏幕上,不同颜色的图层清晰标示着地质结构、矿体分布和生态敏感区。“我们详细调查了区域水文水质、土地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情况,结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因地制宜确定修复方案,在保障对矿区周边原生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实现了修复地貌与周边的自然过渡。”
在汛期驻守第一线,一通紧急来电打破了深夜的平静:“做好随时出发准备,川北、川西北将有特大暴雨。”汛情即军令。中心地灾防御团队闻令即动,与省厅专家电话确认后,遂自行火速前往市内集结地,汇合后目标直指暴雨即将肆虐的前沿阵地。当德阳、绵阳、阿坝三地7个县(市、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发出时,这支队伍已在暴雨预判中心区域完成首轮工作,正星夜奔赴下一个战场。每年的汛期他们总是枕戈待旦,用向险而行的责任担当换得了人民群众的万家灯火。
从国情资源家底的调查到成果应用的不断延伸,中心主动将地质调查成果融入自然资源管理的“一张图”,为西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和绿色矿山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底座。地质工作的价值,正在自然资源管理的更广阔维度中彰显。
示范引领,以开放共享凝聚西南地勘行业发展新合力
西南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及“十五五”工作研讨会上,来自西南五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地勘单位、矿山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70余家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找矿大计。围绕央—地—企协调联动新机制,各单位深入交流,分享勘探进展,展现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机制下的协同成效。通过搭建这样的高层次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区域找矿工作的统一部署、成果共享与合力攻坚。
中心学术报告厅,一场别开生面的“西南地质大讲堂”正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来自云贵川渝藏等地勘单位的技术人员齐聚云端,共享这场地质科技的“盛宴”。这不是普通的技术培训,而是中心精心打造的区域地质人才成长平台。“这个平台让我们偏远地区的地质工作者也能及时了解最新技术动态”,一位参与多次培训的地质工作者感慨道。据统计,西南地质大讲堂已开展17期,线上线下参会人数已突破20万人次,成为西南地区地勘行业技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云南昆明,由成都地调中心牵头发起,以“擘画西南地灾防治新担当,筑牢城镇地质安全新防线”为主题的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救灾经验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殷跃平院士、西南五省(区、市)自然资源厅代表和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领导和专家们围绕专业开展深入探讨交流。中心地灾防治专家铁永波谈道:“这场会议让区域协同防灾从理念走向实践,对推动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从技术共享到人才共育,从协同找矿到联合防灾,中心以自身专业实力和开放姿态,正将西南地区的地勘力量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谱写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办公室 张雯博 供稿)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