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赋能双圈兴 实干担当谱新篇

——成都地调中心“十四五”支撑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 作者:水资源与水文地质调查室(陈绪钰) 发布时间:2025-11-24

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8.7万亿元,对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愈发显著。在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地调中心”)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深入践行“两个加强、三个提升”发展理念,以地质调查为笔、科技创新为墨,在成渝大地上绘就了一幅“规划有依据、城市有保障、乡村有活力、生态有守护”的地质支撑画卷,多项成果深度融入“双圈”规划建设全流程,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地质基石”。

一、精准绘制空间规划“地质蓝图”,夯实发展根基

国土空间规划是“双圈”建设的总蓝图,地质调查则是确保规划落地生根的科学标尺。“十四五”期间,成都地调中心坚持以“摸清家底、精准评价、动态支撑”为主线,推动地质成果有效转化为规划决策的核心依据。

全面摸清资源环境“家底”是首要任务。中心率先完成“双圈”生态环境与资源本底调查评价,构建完善数据库,为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管理筑牢数据根基。

“双评价”是支撑规划的关键环节。中心创新构建“城市群—市—县—乡镇”多级技术方法体系,完成“双圈”4级共9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成果全部纳入相关国土空间规划。同时,承担17项重大专题研究,参与编制各类国土空间规划16项,出版专著2部,全方位护航“双圈”空间布局优化。

为实现长效动态支撑,持续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建立“类型—要素—指标”三级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与动态监测机制,编制形成系列图集与蓝皮书,确保空间发展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二、筑牢“双核”安全运营“地质屏障”,护航城市发展

成都、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核”,其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牵动全局。“十四五”期间,成都地调中心因地制宜打造“一城一样板”,为特大城市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精准“地学方案”。

在成都,系统查明规划建设区地下空间资源禀赋,综合评价开发利用适宜性与潜力,构建多要素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建立城市地下空间政府决策系统,推动地质调查工作融入地方行政管理流程。

在重庆,针对山地城市岩溶塌陷、地下水疏干等“地质痛点”,开展地质安全全面体检,查明风险底数,建立典型案例库,持续更新地质安全风险“一张图”,为城市规划建设与风险防控提供科学指引。

三、激活乡村振兴“地质密码”,服务民生发展

地质工作既要服务城市发展,也要扎根乡村、赋能民生。“十四五”期间,成都地调中心以“土地增值、文旅赋能”为抓手,推动地质成果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在土地增值方面,中心识别优良级土地1.2亿亩,圈定富硒土地3000余万亩,为“天府粮仓”提质增效提供科学支撑。邻水县太和镇富硒土地成功获得“天然富硒土地”认证,当地依托这一“地质名片”发展富硒产业,将“硒望田”转化为“致富田”。

在文旅赋能方面,中心在广安市钻获川渝地区最大自流地热井,依托该井规划建设的邻水南部温泉城已纳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为旅游康养产业注入“暖动力”;助力邻水县龙须村成功创建成渝地区首个地质文化村,使沉睡的地质资源成为乡村文旅“新IP”,带动产业升级与村民增收。

四、精织长江上游生态“地质绿网”,守护绿色发展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区域,“双圈”生态保护“国之大者”“十四五”期间,成都地调中心立足“地学视角”,系统破解生态难题,为绿色发展提供地质智慧。

在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重庆、四川段),构建“生态地质四级分区”方案,编制四级生态分区图谱,深入研究重大生态问题的地学机理,建立基于地表基质条件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使地质数据成为生态保护“对症下药”的关键依据。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成都地调中心将继续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川渝地质工作协同,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城市地下空间调查评价与规划管控、长江上游生态地质调查等领域持续发力,让地质根基更加牢固、创新之笔更加有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精彩的“地质答卷”。

 

水资源与水文地质调查室 陈绪钰 供稿)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