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主持地质调查项目9项,主要包括:地质调查计划项目2项(雅鲁藏布江成矿区铜多金属资源调查,冈底斯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地质调查工作项目2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综合研究,雅鲁藏布江成矿区重大找矿疑难问题研究,西藏冈底斯成矿带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西藏铜铅锌国家级矿产基地综合研究,西藏扎西康铅锌矿整装勘查区专项填图与技术应用示范),地质调查二级项目2项(冈底斯-喜马拉雅带铜矿资源基地调查,西藏山南铍锡多金属矿调查评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地球动力学与成矿模型研究,西藏喜马拉雅带错那洞铍稀有金属矿巨量富集机制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研究课题3项(成矿潜力评估与战略新区预测,青藏高原南部矿床勘查模型与定位预测技术,青藏高原典型矿集区透明化与矿体定位预测);主持市场项目多项:包括西藏墨竹工卡县弄如日岩金矿普查-详查,西藏措美县马扎拉岩金矿普查、西藏隆子县扎西康-桑日则铅锌多金属矿详查等。
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冈底斯、喜马拉雅等重点成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在青藏高原铜矿和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成矿规律和找矿预测等方面卓有建树,取得了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主要的成果有:
1.通过对西藏冈底斯、班公湖-怒江带斑岩铜矿的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提出冈底斯斑岩铜矿形成于中新世大陆碰撞造山环境,属于碰撞环境下的斑岩铜矿床,甲玛-驱龙矿集区发育统一的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班怒西段多龙斑岩铜矿矿集区具有增生弧地质背景等创新性认识,系统总结了冈底斯斑岩铜矿预测评价指标体系,预测冈底斯斑岩铜矿的资源潜力,开展斑岩铜矿找矿工作部署研究,指导铜矿勘查工作,为推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冈底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斑岩铜矿的发现评价和重大找矿突破做出重要贡献。
2.查明了青藏高原南部的大陆增生过程,恢复并重建了古特提斯、新特提斯洋板块地层系统,提出了唐加-松多带是一条古特提斯洋演化残留的增生杂岩带、古特提斯与新特提斯洋具有连续演化历史、南冈底斯带发育与新特提斯俯冲有关的增生杂岩系等创新性认识,认为特提斯增生杂岩系作为冈底斯加厚新生下地壳的重要物质组成部分,具有异常高铜元素背景,为冈底斯中新世斑岩铜矿深部源区铜的初步富集提供了重要来源。
3.新识别出喜马拉雅带的错那洞穹窿构造,查明了穹窿的物质组成、空间结构与岩浆活动特征,提出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存在“双穹窿带”、喜马拉雅高分异淡色花岗岩属于稀有金属花岗岩等创新认识;带领团队在错那洞穹窿首次发现了并评价了祥林等具有大型以上远景的铍锡多金属矿产地,提出并证实喜马拉雅是我国一条新的重要稀有金属成矿带,成矿潜力巨大,为助推我国新的铍稀有金属资源基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4.担任西藏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的技术总监,主持了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工作,在扎西康大型铅锌矿区深部取得重大找矿成果,新增推断以上铅锌锑资源量大于79万吨,新发现了明赛中型金矿床,探获岩金推断资源量8.35吨,有力地支撑了西藏自治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出扎西康铅锌矿区存在隐伏穹窿构造与成矿有关的淡色花岗岩,扎西康-错那洞矿集区发育统一的“穹窿-岩浆成矿系统”等新认识,建立了扎西康矿集区隐伏淡色花岗岩外接触带附近发育与淡色花岗岩有关的中高温铍锡多金属矿、外围在断裂系统中发育热液脉型铅锌多金属矿、远端发育低温金锑矿体的“隐伏穹窿区域成矿控矿新模型”,发展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成矿理论
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2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地调局优秀地质人才、全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状元、国土资源部援藏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