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地勘生产力最积极、最活跃、最富创造性的组成要素。成都地质矿产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从成立那天起,就把提高科技能力作为立足之本、发展之基,着力解决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为找矿突破插上金翅膀,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国内地质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的重大成果。
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完成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
青藏高原地处全球三大巨型成矿域之一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早在1999年,国家启动地质大调查专项,重点聚焦青藏高原,核心目标就是填补空白,实现找矿突破,但却面临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程度极低、理论认识不清、常规技术难以奏效等4大难题。实施《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以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统筹规划、科学部署,精心组织,针对存在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科技人员克服高海拔、低气温、交通不便、保障不足等重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了4个方面的科学创新。突出表现在:研发适合高原特点的快速地质调查技术,在10年内首次填补了过去需50年才能完成的中比例尺地调空白,解决了一批制约找矿突破的重大地质问题;重塑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全过程,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解决了“找什么矿”、“如何找大矿”的问题。孙枢、李廷栋、常印佛、多吉、赵鹏大等著名专家评论:这些创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地质科技进步。美国地质学会前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Burchfie1评价:该项成果提出了许多挑战性的新概念,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
在新理论、新技术引领下,项目实施范围内共发现3条巨型金属成矿带、7个超大型和25个大型矿床;增加多金属资源储量相当于60个大型铜矿、17个大型钼矿、30个大型铅锌矿、23个大型银矿、28个大型金矿,潜在经济价值达2.7万亿元。青藏高原的找矿重大突破,一举改变了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基地的分布格局,有效提高了国家资源保障能力,为西藏建设有色金属、铬、盐等5个国家级战略性矿产资源基地提供了储备开发资源。
由所内科技人员独立发现的云南罗平生物群,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了成都地调中心的基础地质及科学研究水平。专家称,罗平生物群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多样性最丰富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代表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海洋生物系统的全面复苏,是中三叠世生物大幅射的典型代表,对揭示地球生命演化、古生物学、生态学、埋藏学、古地理与古气候学以某些矿产的形成机理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被命名全国首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入选国家地质公园。
类似的科技攻关成果,在成都地调中心多若繁星,诸如作为主要参与单位之一完成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中国西部大中型沉积盆地及油气资源远景研究”、“西南地区重点成矿带重要矿产勘查选区”,以及大量矿产开发利用试验、工程地质咨询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被相关部门和地勘单位广泛采用,成为找矿突破的好帮手。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