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藏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而对于青海、西藏等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潜力在资源,优势在资源,希望也在资源。
自2007年起,国土资源部开始着力创新地质找矿机制,统筹谋划青藏地质找矿工作,并于2008年在青海、西藏启动了青藏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5年来,成千上万地质工作者从五湖四海聚集到世界屋脊,以“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挑战极限、勇攀高峰”的“青藏精神”,在茫茫戈壁、巍巍雪原探寻宝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找矿成果,为援藏援青、助力西部大开发、打造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以及保障国家资源需求作出了重大贡献。
青藏地质找矿工作,是国务院发布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来新时期地质工作的一步关键棋,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和谐矿区等方面具有重大典型意义。
1.世界瞩目的资源平台必须消灭“空白”
青藏高原,地质工作者魂牵梦萦的地方。
今年8月25日,在优美的拉萨河畔,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团队一致决定——将100万元奖金捐赠给西藏大学,设立地学优秀学生奖学基金。
正如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所言,这一举动,“体现了老一代地质工作者对西藏大力培养青年地学英才的殷切期望,同时也说明,青藏高原仍将是地质找矿工作的主战场”。
不错,青藏高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历来为中外地学界关注。通过青藏高原地学研究,一些热点和前沿课题,比如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大陆架的形成及其演变、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以及气候变化等,都可以从中探寻答案。从这个角度看,青藏高原“就是一个大的资源平台”,是世界地球科学家共同进行地学研究和解决全球重大问题的前沿阵地。
“资源平台”的意义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青藏高原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随着国家战略开发重点的西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资源需求的刚性上升,西藏潜在的资源优势将逐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造福于西藏群众,对促进西藏乃至全国的发展,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在青海,找矿潜力同样巨大。青海横跨秦祁昆和北特提斯两大成矿域,有58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十位,27种排在前三位,11种排在全国第一位。盐类、石油、天然气、部分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丰富,矿种繁多,潜力巨大,很有希望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储备基地。但另一方面,由于地域辽阔,很多地方地质工作几近空白,矿产资源家底不清,严重制约着地质找矿以及矿业经济发展,使青藏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的作用难以尽显。
早在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为期12年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将青藏高原列为重点目标区。2008年,国土资源部启动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并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签署关于加强青藏高原地质工作的备忘录,再次将青藏的地质找矿工作推向高潮。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有关文件对青藏专项的评价是:“对摸清我区矿产资源家底,形成国家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基地,把我区的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我区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如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孟德利所言,“西藏地质研究、资源勘查、优势矿产的科学有序开发,使命神圣,工作艰苦,天地广阔,责任重大”。
2.地质大成果带来的岂止是矿业繁荣
在西藏山南地区海拔4000米左右的隆子县,华钰矿业公司近3年发展迅速,仅年上缴税收就从1100万元增加到1.1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0%左右。
华钰矿业公司的成绩,只是西藏矿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找矿企业发展了,找矿市场也繁荣起来。随着市场大门打开,青藏高原的矿业经济日趋繁荣,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反过来又推动了地质找矿市场的形成与繁荣。
据了解,华钰矿业公司自2008年起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开展地质勘查。“这离不开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西藏地勘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帮助,目前扎西康地区成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我们今年计划再投入4200万元勘查资金。”华钰矿业公司负责人说。
企业得效益、群众得实惠、政府得资源、环境得保护——青藏专项产生了广泛的政治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益,也成为贯彻落实中央援藏、援青以及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青藏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2012年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对5年成果进行了总结:
——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快速提高。累计完成1:5万大比例尺地质矿产调查18万平方千米,覆盖率提高9.2个百分点。1:5万航空磁测面积、中比例尺区域重力测量面积、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面积均有大幅拓展。
——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地质科技成果。在青藏高原碰撞造山、隆升机制、成矿作用及大陆动力学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令世人瞩目。
——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突破。矿产勘查累计探获资源量:铜1100万吨、铅锌960万吨、铁矿石3.2亿吨、铬铁矿187万吨、金326吨、煤13亿吨、钾盐2亿吨以及可观的盐湖锂矿。新发现矿产地65处、矿化点200多处,引导拉动一批大型矿业企业开展后续勘查,形成了驱龙—甲玛千万吨级铜资源基地等多个资源基地。
——重要矿产地的产能开始形成。正在建设的甲玛、驱龙、雄村、多龙、邦浦等5个大型矿山,金属铜产能将达到50万吨,可望使我国矿山铜产量提高50%,大大缓解铜资源短缺局面。
“产能的形成,使西藏、青海的资源优势迅速向经济优势转化,进而改变区域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由依赖‘输血型’变为自主‘造血型’,为青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位负责人说。
和谐矿区的建设,是又一大亮点。
在青藏专项的带动下,各矿业公司加大和谐矿区建设力度,使更多当地群众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让当地政府和群众都尝到了甜头。
在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出资1600万元组建由当地群众组成的运输车队,招募藏族员工200人,并捐资165万元修建甲玛乡安全饮水工程,投资330万元修建农田灌溉工程,捐资助学55万元,用于改善民生的投资达到4700万元。
华钰矿业公司当然也是如此。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2009年以来,公司安排当地农牧民300多人就业,安排当地村民组成矿石运输车队,他们的年收入近1000万元,而且,公司向矿区村庄捐赠的扶贫资金、教育和公益事业资金累计达1600多万元。”
在青海,青海山金矿业公司在地方党委政府协调下,积极探索“企地共建”的路子。他们与都兰县3个村组建了工贸公司,围绕矿石运输、养护矿区公路、护矿以及砂石制备等业务,安置100多名群众就业,并让当地群众持有公司股份。“截至2011年底,工贸公司累计产值800多万元,仅此一项,可使当地农牧民人均收入增加1000多元。”山金矿业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同时,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还将带来很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青藏专项实施过程中,一直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在矿产勘查开发活动中坚持采用最先进的理念、最先进的管理、最先进的工艺、最先进的装备,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对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国工程院多吉院士曾经用一个“羊单位”的生动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开发西藏的优势矿产资源。一个“羊单位”是指50亩地,因为一只羊需要50亩地维持生命;一个人在目前生活条件下至少需要50~60头羊才能满足生活的物质需求;一个家庭可能需要几百头羊,即需要至少几万亩草地支撑生活。畜牧矛盾加剧了草场的退化甚至沙漠化,而草场退化又会导致牦牛、羊的退化,所以传统牧业的总量需要减少,去开发利用一些其他的资源。
以中国黄金集团投产开发的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区为例,矿区仅占地1.1万多亩,2010年7月一期工程正式投产运行后,当年即实现产值1.5亿元、利润1700万元,并已投入数亿元用于矿区绿化、土地复垦、水土保持、尾矿和废水处理等,成为矿业开发领域“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典范和样板工程。
3.青藏高原找矿突破
对全国意义深远
青藏专项,作为《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布后首个地质找矿重大事件,开启了新时期地质找矿的序幕。
青藏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的秘诀,在于贯彻落实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核心是调动了地勘单位、找矿企业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以青藏专项实施为契机,青海、西藏的地质勘查市场迅速兴起。
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青藏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完成后,围绕重要成矿区带和整装勘查区找矿工作,中央财政安排开展1:5万大比例尺地质矿产调查,“这一工作,迅速提高了地质工作程度,并发现一大批找矿线索和矿产地,圈定一批找矿远景区和勘查靶区,为后续勘查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此期间,青海、西藏当地政府积极营造勘查环境,有力促进了找矿工作顺利推进。以青海为例,2009年,青海省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引进大型企业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暂行办法》,规定根据大型企业投资规模,每1万平方千米可优先登记2~5个探矿权;2010年和2011年,省人民政府再次出台文件,明确每年为地勘单位配置一定数量的探矿权,并建立500万元的地质工作奖励基金。
“仅从2011年8月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后,青海省就在组织机构、成果奖励、矿业权转让等方面出台6个文件。”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称赞说:“谈到地质找矿,‘青藏、青藏’,‘青’更多是个形容词,现在的青海不断巩固拓展找矿成果,正逐步打造成资源战略高地。”
好的政策环境,催生了充满活力的勘查市场。
大规模投入。据国土资源部统计,青藏专项实施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4亿元,青海、西藏地方财政投入25亿多元,拉动社会勘查资金投入50多亿元。“青藏专项搭建了良好平台,促使青海地勘工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青海省常务副省长徐福顺算了一笔账:在青藏专项的带动下,5年来,青海省在矿产资源领域累计投入资金89亿多元。其中,中央、地方财政投入48亿多元,而社会资金投入达到40.88亿元。“以前以为青海不会有大突破,通过13个整装勘查区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以往认识。”徐福顺高兴地说。
大兵团作战。无论在青海的茫茫戈壁,还是在西藏茫茫雪原的无人区,都留下了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的身影。据青海省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透露,仅在2012年,全国就有21个省(区、市)的122家地勘单位参与青海地勘工作,人数达1.5万多人,施工钻机720多台。
投入翻倍增长,队伍蜂拥而至。“你追我赶,敢于投入,重视保护,惠及一方——在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推动下,一个开放、竞争的地质找矿格局在青藏初步形成。”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评价青藏高原的地质找矿工作时兴奋地说。
徐绍史部长指出,“青藏专项先于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始实施,青海、西藏的地质找矿要做好排头兵,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经验示范”。
无疑,青藏地质找矿的一系列探索创新,对于国务院发起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意义将更加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