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地质工作必须努力实现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这也要求我们找准基础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着力点,站在更高的层次开展范围更广、领域更宽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公益性地质工作虽然在基础地质方面投入不少,但没有及时更新在地质图中,随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进,及时更新重要成矿区带的地质图尤为迫切。此外,很多基础地质工作往往是一个单项一个单项地做,缺少有计划、系统、综合性的基础地质工作,造成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比较单一。近年来,相关部门在基础工作方面花了不少力气,但这些成果仅能满足于各自领域的生产和工作需要,缺少社会服务功能,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投入,经常性、连续性地收集相关资料,并编入地质图中,以增加基础图件的信息量。
首先,要加大投入,深化重点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要编制重要性成矿区带最新版图,并及时补充近年来矿产调查、环境调查等方面的信息,以丰富找矿线索。要未雨绸缪,切实推进重点区带基础地质工作。当前,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基础性工作,如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城市地质调查与研究等,同时应按照“主动服务,广泛参与”的理念,开展大比例尺多目标灾害调查、环境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查及安全性评价等工作。针对经济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和问题,扎实推进一批重点基础工作,如开展重大地质问题战略研究,为满足未来10~15年城市快速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和服务。
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新的地质成果评价体系。基础地质工作的社会效益短时间内难以显现,易让人产生投入大、产出少的错觉。其实,基础地质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对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服务城市规划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及时对这些工作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综合社会效益给予评价,并加强宣传,从而进一步加大地质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参与深度、支持力度和贡献强度。
再其次,要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各类地质工作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各种地质工作新机制的尝试,形成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齐头并进的格局,扭转地质工作长期以来重调查、轻研究,重成果质量、轻成果转化,重短期工作、轻长远统筹的局面。从有利于全局性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积极构建有利于应用的地质服务体系和有利于创新的技术支撑体系。
最后,要加大协调力度,推进地质成果集成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纵深发展,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动,地质信息广度、深度和精度的不断提高,基础地质工作逐渐发展成具有多参数、多目标、多学科综合特性的工作,加上基础地质工作的服务对象众多,决定其操作层面和服务平台必须具有多参数、立体化的“数字城市”现代结构,基础地质必须组织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作业。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