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典型矿集区透明化与矿体定位预测”课题“青藏高原典型矿集区透明化与矿体定位预测”取得多项新认识

作者:黄勇 发布时间:2021-02-10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牵头承担的深地课题“青藏高原典型矿集区透明化与矿体定位预测”通过终期考核。专家组由陈毓川院士、钟大赉院士、滕吉文院士、李曙光院士、侯增谦院士领衔18位专家组成。专家成员通过远程网络听取了项目汇报,对项目成果予以肯定。 

“青藏高原典型矿集区透明化与矿体定位预测”课题实施五年,取得了多项新认识。 

一是在3000米透明化技术表达方面,以冈底斯成矿带驱龙--甲玛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和喜马拉雅成矿带扎西康--错那洞铍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采用GOCAD软件与Voxler软件实现地球物理反演数据的三维模型构建和三维属性分析,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对矿集区深部结构开展综合研究,并针对关键地质体进行模型的建立。 

二是勘查模型与靶区圈定方面,对上述两个矿集区开展大比例填图,大地电磁测深与重磁探测,建立蚀变矿化分带模型,结合找矿矿物学等综合研究成果,建立驱龙--甲玛与扎西康--错那洞两个矿集区勘查模型。建立并完善多方法、大尺度地球物理成矿预测的技术方法组合,研发重磁三维反演新软件,提交找矿2个靶区。 

三是找矿突破方面,课题组在喜马拉雅地区识别出错那洞片麻岩穹窿及铍--钨稀有金属矿化。通过初步研究,基本查明了稀有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初步分析了其成因。课题成果为认识喜马拉雅地区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打开了新窗口,在认识喜马拉雅成矿带成矿作用及过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据课题负责人李光明介绍,除成都地调中心外,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等单位共同参与了课题相关工作。课题组五年来共计发表第一资助文章33篇,其中SCI 16篇,培养硕博研究生11名。以课题成果为依托,项目组成功申请国家青年科学基金6项,重点基金1项。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