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为东盟矿业经济带来新机遇 中国与东盟国家矿业合作前景广阔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01

2023518日,在第十二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期间,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东盟国家矿业合作发展研究报告2023》。《报告》分析了东盟各国矿业经济占比、优势矿种的储量和产量以及在全球资源供应链中的主导性,统计了东盟各国的矿产勘查投入和采矿投资数据,认为RCEP为推进东盟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东盟矿业经济新发展带来了机遇。 

《报告》显示,矿业是东盟经济发展重要产业。文莱矿业产值相当于GDP38.3%;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老挝矿业产值对GDP贡献均高于4%;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石油贸易枢纽。2021年东盟矿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达35.5亿美元,约占FDI总额的2.0% 

《报告》指出,东盟国家镍、锡、铝土、钾盐、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镍、锡等矿产主导全球供应。东盟国家镍储量3221万吨,占全球34.2%;锡储量71.8万吨,占全球22%;铝土矿储量59.8亿吨,占全球39.1%;钾盐储量20.2亿吨,占全球13.5%;稀土储量1195万吨,占全球8.4%。东盟是全球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之一。2021年,东盟国家镍产量14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4%,其中,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镍生产国。东盟国家锡产量10万吨,占全球28.0%,印度尼西亚和缅甸锡产量分列全球第二、第三位。2021年,东盟国家出口镍矿石4338万吨、镍铁359万吨,分别占全球出口总量的93.6%84.4%;出口锡及其制品9.5万吨,占全球出口总量的44.2% 

《报告》分析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回暖,东盟国家矿产勘查投入和采矿业投资止跌企稳。东盟固体矿产勘查投入自2018年的1.4亿美元低点逐步企稳至2022年的2.08亿美元,其中,传统矿业大国印度尼西亚勘探投入1.27亿美元,占整个东盟的61.09%2022年,东盟固体矿产勘查投入主要集中在金、铜、镍等区域传统优势矿种,分别占总投入的57.0%20.7%8.3%,投资金额较往年总体保持平稳。中小型矿业公司在本区域勘探投入较高,占比59.55%;生产阶段的矿山勘查投入1.28亿美元,占比60.03%,草根勘查投入相对较少。 

《报告》统计,已有160余家中资企业在东盟国家开展矿业投资合作,主要从事镍、铝土、钾盐、铜、金等矿产的勘探、开采、冶炼等活动。2022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9753亿美元,增长11.2%,再创历史新高。其中,2022年出口5672.9亿美元,增长17.7%;进口4080.5亿美元,增长3.3%。近年来,中资矿业企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与税收,积极履行环境保护和公益事业等社会责任,支持东道国抗击新冠疫情,为东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报告》认为,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东盟矿业合作行动计划2021-2025》(AMCAP- Phase 2)的实施,东盟国家矿业经济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资源国家矿业政策在疫情中逐渐放宽,加大了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矿产品出口力度。当前,一些国家对矿产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本土化要求越来越强,东盟各国也纷纷在其新矿业法规政策中提到鼓励当地企业投资矿业下游产业,以促进矿业产业链的本土化。 

  《报告》预示,中国-东盟矿业合作正不断深化,前景广阔。中国-东盟矿产勘查合作不断深化,为区域矿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RCEP和《东盟矿业合作行动计划2021-2025》为中国东盟矿业合作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矿业投资准入和矿产品出口政策放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矿业投资环境。随着东盟国家发布更宽松的矿业投资政策、完善矿业基础设施、重构区域矿业产业链、推进绿色低碳矿业开发合作等一系列措施,中国与东盟国家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核心目标,深化产能合作,打造优势互补的矿业全产业链,构建绿色低碳矿业发展合作新模式,正携手建立中国-东盟矿业合作发展命运共同体。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