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协同推进的青年科学家——2023年度先进工作者崔晓庄同志先进事迹

来源: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 作者:办公室(张雯博) 发布时间:2024-05-06

编者按:长期以来,成都地调中心广大干部职工在党委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部局党组工作部署,坚持“三性”基本定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部局党组、中心党委下达的各项任务。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大家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众多先进典型脱颖而出,用实际行动不断推动中心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进程。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落实中心“三步走”“三级跳”行动计划、实现“第二跳”目标任务年,为持续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赓续中心“忠诚担当、不畏艰苦、敢于创新、勇攀高峰、团结奋斗”的青藏精神,让爱岗敬业蔚然成风,现推出中心先进人物、优秀团队系列报道。


注重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协同推进的青年科学家

——2023年度先进工作者崔晓庄同志先进事迹

 

“前寒武纪地质与成矿”团队学科带头人、破格获得研究员任职资格、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沉积与特提斯地质》青年编委、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初见崔晓庄,很难将这诸多头衔同面前这个面容清秀,笑起来还有些许腼腆的年轻人联系在一起。然而,说起他的名字,“严谨、专注、钻研”,每个人对他的评价,都离不开这样几个词语。

做项目,搞研究,披星戴月、夙兴夜寐,这是科研工作者的常态,也是崔晓庄的工作日常。近年来,他主要从事扬子西南缘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及其成矿效应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新成果,积累了海量新资料。基于大比例尺专题填图,在康滇地区识别出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岩系,打破了长期以来该地区的传统认识,重建了扬子陆块早期地壳生长与再造过程,提出了新认识。将造山带填图方法应用于陆块区调查,将“洋板块地质”理念融入前寒武纪地质专题研究,重新划分了上扬子陆块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格局,解答了康滇地区前南华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混乱问题,重塑了扬子西南缘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解决了长期制约区域地质找矿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编制了龙门山-滇中成矿带系列基础图件,解析了元古宙多期次构造-岩浆事件与富集成矿的耦合关系,总结了区域铜、铁、石墨等战略性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提升了对扬子西南缘前寒武纪成矿地质背景的认识。

“地质调查也是一种科学研究,在我看来,二者是一体的,没有界限”。带着这样的思路,5年来,崔晓庄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课题4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以及成果转化项目2项,主持完成的项目成果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并获评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年度优秀项目3次。编写项目结题报告5份、在GRPRJAES及地质学报等国内外主流地学期刊发表论文30篇,包括SCI论文10篇(迄今共被引210余次,其中他引16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1部、多次受邀在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和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做学术报告。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两线开花,业绩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和认可,产生了广泛影响。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近年来,崔晓庄先后荣获“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成都地调中心十大优秀青年”等奖项,并于2023年,荣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荣誉称号。


崔晓庄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