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栏_成都地调中心
“地质工作永远离不开野外观察和露头分析,通过现象观察推测其形成背景、环境、原因等,多想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序列,为什么是这样的演化;这种从已知探究未知的科研思维的形成源自于刘宝珺院士对我的影响。今天,我分享给你们,希望你们牢记地质实践的重要性!”中心天府基地1号楼607会议室,一位身着紫红色衬衣、黑色开衫的老人正在讲述她的科研经历。
老人满头银发,但声音洪亮;现场不管是80后、70后还是60后,都在专心致志地聆听,无不流露出由衷的钦佩之情。她就是90岁高龄的成都地调中心原沉积室主任许效松研究员。本文开头的一幕,发生在5月8日下午。窗外,小雨淅沥,虽已立夏,仍透着丝丝清凉;屋内,欢声笑语,温情满满。
时钟回拨,13时30分,离退休处副处长张清志前往成华区接许效松、姜振潮两位老专家;14时50分,两位老专家安全抵达天府基地。
5分钟后,两位老专家移步1号楼12层,在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牟传龙、廖忠礼等人的陪同下,俯瞰基地大院全貌。“真好!真大气!真为单位的发展感到高兴!”姜老不禁感叹道。
15时25分,两位老专家前往实验测试大楼参观。经过二楼连廊时,离退休处工作人员考虑到许效松研究员的腿伤,提出让她坐轮椅,许老婉言谢绝;“这就是她的坚持”,最了解许老的姜老笑着说。
在参观实验测试大楼的近30分钟时间里,两位老专家分别听取了实验室几位同志对中心现有实验设备、测试分析项目及人员专业构成等情况的介绍,特别是关于超净实验室的讲解让两位老专家兴趣浓厚,大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探讨。
16时,电梯门在1号楼6层刚打开,早已围在电梯口等候的能源室和沉积室的同事们立刻倒屣相迎,拥抱,握手,久别重逢的喜悦与激动溢于言表,簇拥着两位老专家前往会议室。
伴随着欢迎的掌声与招呼声,两位老专家入场就坐,看到电子屏幕上打出的“热烈欢迎许效松老师、姜振潮老师回家”字样,许老拿出手机边拍照边说:“太高兴了!去年因为身体原因未参加离退休处组织的秋游,没能和老同志们一起参观新基地。今天,得以如愿,新的办公地真漂亮!再看到曾经并肩战斗过的你们,都很好,心中还是时常惦念着……”许老声音有些颤抖,略作停顿,稍微抬高音调说:“我今天专门挑了件好看衣服来的。”透着和蔼老者的可爱,现场瞬间笑声回荡,空气中弥漫着相聚的美好。
许效松研究员80岁高龄才惜别心爱的沉积地质工作,是中心事业发展的奠基者和见证者。沉积室负责同志向两位老专家汇报了中心沉积、能源项目的实施情况。
“50年的时间里,我与不同年龄段的同事合作过,项目要想出成果,一定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许老谆谆告诫年轻人要“团结、协作”,同心相向,相互成就。
“现在的外部条件这么好,作为内在条件的学习力仍是关键,年轻人尤其要珍惜时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学。”二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年轻一代,地质工作要有“三多”:多看,看露头;多想,想为什么;多读,读文献,读经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腿部受伤那段时间,虽然我对一些地质问题有了不少新的想法和推测,但因伤出野外受限,未经实地验证,我均未发表。”尽管后经他人发表的成果证明了许老之前的推测,但她并不后悔,这就是她教给我们的“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一个多小时的畅谈,笑声、掌声、交谈声交织,既是家人聊天,又是长者教诲,气氛热烈而温馨。
座谈结束后,沉积室高级工程师卓皆文有感而发:九旬老师偶回家,群情激奋翘首盼。背娃爬山成佳话,八旬离岗有风范。严谨治学求创新,勤出野外重实践。谆谆教诲犹在耳,殷殷嘱托记心间。
生命的刻度有限,精神的力量无穷。对老一辈的学习,就是学习他们爱国奉献、求真务实的精神,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崇高风范,使他们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得到传承发扬。
对于中心每一名职工来说,要把刘宝珺、潘桂棠和许效松等老专家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范融入血脉,用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毅力,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让践行成为最好的传承,助力中心“强根”计划,写好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的西南答卷。
牟传龙副主任、廖忠礼副主任陪同两位老专家参观1号楼
牟传龙副主任陪同两位老专家参观实验测试楼
温馨座谈
“战友”合影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