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亚洲水塔(2025年地球科学科普作品大赛获奖作品)

来源: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 作者:科技处(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办公室)(刘洪) 发布时间:2025-11-12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独特、最宏伟的地理单元,以其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磅礴气势,被誉为世界屋脊。它南接喜马拉雅山脉,北抵昆仑山-祁连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呈纺锤状展布,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其主体位于中国境内,涵盖西藏、青海全境及川、滇、甘、新部分区域,并辐射至南亚和中亚多个国家。


青藏高原地质环境图


青藏高原遥感影像图

(一)高山的王国:地球演化的立体年鉴

青藏高原集中了全球90%以上的极高山峰,孕育了148000米以上雪峰。喜马拉雅山脉弧长2400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喀喇昆仑山脉冰川覆盖率高达37%;横断山脉群在短距离内实现超过6500米的垂直高差。珠穆朗玛峰(8848.86米)冠绝全球;乔戈里峰(8611米)以陡峭孤傲著称;希夏邦马峰(8027米)是研究古气候的珍贵样本;贡嘎山(7556米)创造了全球最悬殊的相对高差。这些山脉为研究大陆碰撞、地壳生长和地震风险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样本,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图腾。


东眺珠穆朗玛峰与洛子峰(刘洪/摄)


蜀山之王——贡嘎山(耿全如/摄)

(二)冰雪的世界:北半球最大的固态水库

高寒气候孕育了青藏高原浩瀚的冰冻圈,使其成为“冰雪的世界”。高原拥有4.6万条冰川,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冰储量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8倍,是北半球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

这些冰川以喜马拉雅、念青唐古拉、昆仑三大山系为轴心,构成了巨大的“固态水库”。珠峰北坡的绒布冰川是典型的极地型冰川;普若岗日冰原发育着完整的冰穹结构,是重建古气候的天然档案库;海螺沟冰川末端伸入原始森林,形成全球罕见的海洋性冰川景观。


藏林芝市米堆冰川(刘洪/摄)

(三)亚洲的水塔: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是亚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水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消融的冰雪在高原的盆地、宽谷和峡谷中汇聚成错综复杂的水系网络。


亚洲水塔

高原上分布着超过1400个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以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等大型咸水湖为主,宛如镶嵌在高山间的明珠。

更重要的是,这里孕育了亚洲多条伟大河流: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滋养着东南亚和南亚的土地与人民;森格藏布(印度河)、塔里木河等则对中亚和西域的生态至关重要。这些河流源源不断向下游输送着淡水,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水资源的安全阀,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从纳木错遥望念青唐古拉雪山(摄影/刘洪)


藏西昂仁·打加错(摄影/刘洪)

(四)调节气候的“抽风机”:亚洲季风的驱动引擎

“高原抽风机”的说法生动刻画了青藏高原驱动大气环流的热力机制。夏季,高原地面因强太阳辐射剧烈升温,空气受热上升形成强大热低压,犹如一台巨型“抽风机”,抽吸周围的空气向其汇聚。

这一机制极大地强化了东亚和南亚季风系统。在高原东部,地形对东南暖湿气流产生强力抬升,使中国南方夏季降水显著多于同纬度地区。在高原南麓,喜马拉雅山脉迫使西南季风产生地形辐合,在恒河平原形成了全球最显著的降水中心之一。

与此同时,高原也有效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流,使中国南方冬季相对温暖。这一过程在宏观尺度上塑造了亚洲东部的气候格局:造就了江南的“杏花烟雨”和西北的“大漠孤烟”,形成了诗意般的地理景观对比。


青藏高原对亚洲气候格局影响示意图


新疆吐鲁番 白马西风火焰山(刘洪/摄)


浙江绍兴 杏花烟雨百草园(刘洪/摄)

(五)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生命的极限乐园

这里拥有从高寒草甸、草原到荒漠、灌丛,乃至流石滩、湖泊湿地的完整生态系统序列。

高原是众多特有珍稀物种的方舟:藏羚羊以其高效的血红蛋白适应缺氧环境;雪豹被誉为“雪山之王”;野牦牛、藏野驴是高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植物方面,雪莲、红景天等特有物种不仅具有药用价值,其独特的生理适应性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高原生态系统蕴藏着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其高寒草甸碳储量巨大,单位面积碳密度是热带雨林的5倍。高原湿地年释氧量巨大,为亚洲生态安全提供不可替代的保障。


高山草甸·洛扎县拉隆(刘洪/摄)


高寒草原·若尔盖(李富/摄)


高山荒漠·双湖县达则错东北(刘洪/摄)


高山灌丛·林芝市色季拉山(刘洪/摄)


高山流石滩·隆子错那洞(刘洪/摄)


高山湖泊和湿地·尼玛县琼错(刘洪/摄)

(六)科学研究的圣地:解码地球的天然实验室

作为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是解码地球奥秘的“天然实验室”。它完整记录了印度-欧亚板块持续6500万年的碰撞过程,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金钥匙”。其内部的地质现象,如推覆构造、伸展断裂等,为科学家揭示大陆演化机制提供了最完美的样本。

其极端的高寒干旱强辐射环境,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地球环境教科书。在纳木错等地建立的超高海拔观测站,持续监测着“亚洲水塔”的细微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前沿阵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两次青藏高原科考及多项专项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研究将聚焦大陆碰撞动力学、气候变化模拟和生物多样性解析等前沿方向,继续为应对全球挑战提供科学方案。


成都地调中心科考队出征

 

科技处 刘洪 供稿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