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1:5万大同、圭山、罗平县、捧乍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专报

来源: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0-01-13

一、项目简介

“云南1:5万大同、圭山、罗平县、捧乍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0610211)是成都地调中心承担实施局的部署计划项目“西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及数据更新”下属的工作项目,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地层古生物方面取得了重大发现,经中国地调局同意,在本项目中增加古生物化石及地层研究专题,将项目周期延长至2011年。

二、罗平生物群科学意义

罗平生物群属于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明显早于关岭动物群和兴义顶效贵州龙动物群,而与盘县动物群相当。根据化石记录,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5次大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而二叠纪末期生物绝灭事件是其中规模最大、涉及生物类群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造成了95%以上的海洋生物绝灭。因此,罗平生物群的发现对于探讨二叠纪末期生物绝灭事件后,三叠纪海洋生物的复苏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罗平生物群中保存有非常完整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以及鱼类、节肢动物、双壳类、腹足类、棘皮动物、菊石、植物等化石。与世界上其他三叠纪动物群相比,其种类丰富、保存精美、数量众多,是目前我国已知的化石种类最为丰富的三叠纪特异埋藏化石群,其化石类型的多样性超过关岭动物群、兴义动物群以及盘县动物群;罗平生物群处于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后,经过早三叠世的缓慢复苏后于中三叠世的快速辐射阶段的关键位置,对探讨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三叠纪海洋生物演化和辐射、古海洋动物地理区系以及重塑当时的古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促进罗平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该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会效应

随着罗平生物群的论文发表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北京日报》、《地质勘查导报》、《科技日报》、《云南信息报》、《云南网》、《中国国学网》等媒体竞相转载报道。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注意,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张克信教授、香港大学地学系的Jonathon教授、云南地调院胡世学博土、西澳大学的陈中强教授、耶鲁大学林日白博士、中国地质博物馆卢立伍研究员、重庆自然博物馆欧阳辉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Motain教授、柏林自由大学Helmut Keupp教授等学者开展了相应的合作研究。通过项目组的研究工作,罗平生物群的发现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度地层古生物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而日益受到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重视。

20094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王学龙副局长、庄育勋主任、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王剑副主任、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李连举副厅长、云南省地质调查局王强副局长、云南省国土厅环境处李庆生调研员、曲靖市国土局王剑副局长等领导在罗平县吕连松副县长、罗平县国土局尹振中局长等领导的陪同下,就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调研,详细了解了罗平生物群的发现过程、取得的成果,并赴野外化石采掘现场实地检查指导工作。

2009415日,云南省委巡视组到化石采掘现场调研。

2009420日,曲靖市市长岳跃生在罗平县委书记高阳、县长张长英以及吕连松副书记等常委领导的陪同下,就罗平生物群研究工作进行调研。在听完项目组的汇报并对化石采掘现场进行考察后,岳市长强调,一定要加强古生物化石的保护研究工作,以便为下一步的开发、研究以及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打下基础。

200959日,曲靖电视台为罗平生物群研究制作了解谜三叠纪的专题节目,进一步扩大了罗平生物群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2009513日,成都地调中心与罗平县政府正式签署了保护与研究罗平生物群协议,由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发挥科研技术优势,对罗平生物群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发掘整理其科研价值。

四、2009年工作及研究进展

1.野外工作和化石发掘

200935月,组织施工队伍正式开展化石采掘工作,一号采掘点(罗雄镇大凹子村上石坎)剥土5000余方,获各门类化石三千余件,并修有石板小路环绕采场,留于采场原地万余件古生物化石分布于台阶上,可供参观、科考。

20091012月,组织施工队伍开展二号采掘点(罗雄镇大凹子村门前坡)化石采掘工作,剥土5000余方,获各门类化石2000余件。于采场上保留了百余个动物足迹及龙鱼、鱼龙等化石,并已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成都地调中心经过近两年艰苦的野外工作,目前已经初步揭示了罗平生物群的面貌,查明了罗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启动了化石采掘与保护工作,完成设计中的2.5万填图及剖面实物工作量,采集了大量化石标本,通过原地保留上万件化石为罗平县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提供了两处景点及大量实物标本支撑。

2.国际国内合作和交流

项目组成员于200910月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并作了3篇学术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项目组先后组织邀请香港大学、西澳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云南地调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到工作区现场考察和进行合作研究,建立了国际化的罗平生物群研究平台,提高了罗平生物群在国内外的影响。

3.论文发表

项目组目前共发表了16篇相关论文,其中2009年已发表10篇,具体如下:

孙媛媛, 刘俊, 吕涛, . 罗平生物群产出层位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初步研究. 地质学报, 2009, 83(8): 11101117.

张启跃, 胡世学, 周长勇, . 鲎类化石(节肢动物)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自然科学进展, 2009, 19(10) 55-58.

Zhang Qiyue, Zhou Changyong, Lv Tao, et al., A Conodont-based Middle Triassic age assignment for the Luoping Biota of Yunnan,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2009, 52(10): 1673-1678.

谢韬, 张启跃, 周长勇, . 建立云南罗平生物群地质公园刍议.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9, 29(3): 110-112.

黄金元,张克信,张启跃,等.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大凹子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及沉积环境研究.微体古生物学报,2009, 26(3): 211-224.

白建科, 张启跃, 尹福光,等.云南罗平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9, 29(3): 15-21.

白建科, 张启跃, 尹福光, . 云南罗平生物群埋藏环境初步研究:来自沉积构造的证据. 沉积学报, 2009,待刊.

张启跃, 周长勇, 吕涛, . 滇东罗平地区中三叠统地层中发现液态油苗. 地质通报, 2009, 28(10): 28-34.

谢韬, 张启跃. PRB数字地质填图中的遥感技术应用研究——以云南1:5万罗平幅区域地质调查为例. 地质论评, 2009, 55(1): 731-733

张佩民等,滇东罗平县雄武镇地区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 地质通报, 2009, 28(6): 769775.

4.新发现和认识

1)查明了罗平生物群的分布特征,启动了化石采掘与保护工作,初步挖掘采获古生物化石5000余件;通过原地保留上万件化石为罗平县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提供了两处景点及大量实物标本支撑。

2)查明罗平生物群是滇黔桂地区三叠纪最古老的特异埋藏动物群,较著名的关岭动物群早约2000万年。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中晚期的Pelsonian亚期,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初步开展了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微相研究,于罗平生物群层位中凝灰岩夹层中获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41.8±2.3Ma

3)在罗平生物群中发现了节肢动物鲎的化石,这是鲎类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这一发现扩大了中生代鲎类节肢动物的分布范围,也为研究鲎类的演化、生态变迁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4)对罗平生物群的生存环境和埋藏条件取得新的认识,认为其生存环境为毗邻南盘江盆地北西边缘的台间盆地,伴生有钙质浊流、火山喷发和缺氧事件。

5.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通过引进人才和联合培养,建立了学科配置和人才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同时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强有力的研究队伍,保证项目成果质量,为罗平生物群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项目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果,在科研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上也取得开拓性进展。

五、下一步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很有必要继续开展综合研究工作,工作重点有以下几点:

1.罗平生物群综合研究,包括系统古生物、埋藏学、生态学、岩相古地理等多方面研究,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系统采集、修理、鉴定,研究罗平生物群古生物学及其演化特征,探讨罗平生物群的特异埋藏机制及其对三叠纪还有生态系统复苏的意义。从分类学、分支系统学等方面对罗平生物群的海生脊椎动物进行详细研究,恢复其谱系演化历史,以及P/T大绝灭之后海洋脊椎动物的复苏模式。

2.基础地质工作,完成罗平生物群12.5万区调填图、查明罗平生物群分布范围及组合特征,进一步完善南盘江盆地的地层划分对比和区域地层格架;为深入罗平生物群提供素材,为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提供技术支撑。

3.协助罗平县政府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以便保护这一珍稀古生物化石遗迹,同时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弥补目前罗平县旅游形象的片面性、旅游淡旺季明显的问题,提升其旅游形象的文化内涵,促进罗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