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评价与矿床研究室组织开展砂岩型铜矿床考察培训

来源:资源评价与矿床研究室 发布时间:2007-10-29

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为增强学术交流、提高知识传承和拓宽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面,于20071019日至22日,在资源评价与矿床研究室李光明主任和范文玉副主任的带领下,由总工室及实验与分析测试中心的4位同志协同,一行23人对泸州纳溪区白加砂岩型铜矿床进行了实地考察培训。整个培训过程得到四川地勘局113地质队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贾春副队长和陈怡光总工程师在具体考察路线选择、资料收集和技术交流等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此次培训主要针对年轻技术人员工作面窄、野外地质经验不足、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的实际情况进行。近几年来,我室资源评价与矿床研究主要针对内生矿产,几乎未曾涉及外生矿产的工作。从拓宽研究领域和扩大知识面的角度考虑,选择有代表性的砂岩型铜矿进行实地培训,借此引起大家对外生矿产研究领域的关注,以促进西南地区资源评价工作整体研究程度的提高。

陈怡光总工程师首先向大家概略介绍了泸州地区侏罗纪古地理背景和地层、层序的划分情况,同时对该区砂岩型铜矿的赋存状态、总体分布规律及主要矿床特征等做了系统讲述,并带领大家实地考察了纳溪区白加砂岩型铜矿床。通过现场地质观察与分析研讨,检阅了年青地质人员野外观测的基本功底和综合分析能力,加深了对该类型矿床特征的了解与认识。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贾春副队长与李光明主任结合我所和113地质队在本区的综合研究成果,对含铜砂岩的特征、分类、成岩的后生变化、沉积微相划分及野外鉴别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同时就白加砂岩型铜矿床的沉积环境等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现场分析判别,进而探讨了其沉积作用的演化及成矿规律。

通过实地观察与讲解,使年青地质人员对砂岩型铜矿床特征有了直观的认识,对该类型矿床的控制因素和成矿作用过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结合白加铜矿床的产出特征及矿区自然地理环境,组织大家一开展现场模拟教学,针对其勘查评价方案进行部署,并对总体思路、部署原则、采用的方法技术手段的合理性等逐一进行点评,为今后的勘查评价部署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同时还就此次考察捕捉到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思考提问,启发了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此次考察活动为开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考察培训,不仅增加了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术气氛,增进了同事间的关系,也使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年轻同志对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加深了了解,提高了年轻人对野外知识的认知程度,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