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高原的“宝马”——记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驾驶员杨哲超

发布时间:2005-08-04

    初中一毕业,杨哲超就带着一脸稚气,踏进了地质事业这个熔炉,圆了梦寐以求的开车梦。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摆在面前的是山高岭峻、空气稀薄、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然而,这并没有吓倒这位脾气毛躁的白族小伙子。凭着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在师傅的传带和同事的帮助下,他风雪高原二十三载,安全行车80万公里无重大事故,积累了丰富的高原行车经验,练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驾修技术,成为驾修技术骨干、技术尖子。无论在藏东藏南的崇山峻岭,还是藏北无人区的茫茫荒漠,只要是地调科研任务需要到达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杨哲超工作的身影。他凭着高超娴熟的驾修技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闯冰河、冲沼泽、越沙漠、过雪坡、翻山岭,总结积累出在不同气候,不同路面的行驶经验,在整个汽车队推广,并传送给兄弟单位实际运用,起到了良好效果。2002年被评为全国和国土资源部技术能手。 

    只 因 工 作 需 要 

    地质调查队伍的驾驶员,他们的技术状况和职业道德与野外地质调查任务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众所周知,驾驶员这个职业,是非常辛苦的。杨哲超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他在不断提高驾修技术的同时,还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他认为既然选择了驾驶员这个职业,就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工作,不仅要开好车,还要做好服务工作。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工作需要”。是的,正因为工作需要,他付出的比别人多得多,常常让人难以置信。 

    送野外人员到达指定工作区域,是相当艰巨、难以完成的差事。因为大部分工作区域通常都在海拔5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荒无人烟,根本没有道路,而且坑洼不平,爬坡上坎,沼泽、流沙到处都是,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在这种环境中开车,常人是无法想像的。科研技术人员都说,车子上不去就不用上去了,在安全地带等我们就行了,我们自己走到工作点去。技术人员朴实的几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杨哲超,他说:“技术人员对事业执着追求,对工作高度负责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为他们做好辅助工作。”杨哲超总是想方设法,铺路填坑也要把科技人员送到离工作点最近的地方。下车后还帮助他们背仪器,一直送到工作点,然后又返回停车地,为科技人员准备午餐,再送餐到工作点,协助技术人员完成工作。他这种为地质事业奉献精神,感染了整个车队的驾驶员,大家形成共识,定出了一条不成文的特殊规定,那就是“藏羚羊能走的地方,我们的车就能走”。 

    1994年到1997年,在大规模地质调查任务的运输中,杨哲超每年都穿行在藏北羌塘无人区。他驾驶的北京2020吉普车总是地质调查队伍的探路车、救援车。他爱车如命,一有空闭就检修保养车辆,始终使车辆保持最佳状态。他常说,我们的车不好,如果再不对车辆进行认真检修和保养,在这种崎岖的乱石中行车,就无法圆满地完成运输任务。他勤于学习,善于思索,积极开动脑筋,凭借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各型车辆在高原路况下的维修保养和修理绝招,并积极进行技术革新。他的驾修技术达到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被领导群众公认为是本所最优秀的驾驶员之一,他驾驶的车也被称为“放心车”,他被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青藏经理部及参加藏北油气项目的各工程队誉为王牌车手,凡知道内情的外单位到我所要车均指名要他的车。 

    1994年,为了完成油气项目的填图任务,车队必须在行驶途中穿越各拉丹冬北麓的一片汪洋。面对茫茫无际的汪洋,整个项目小分队不知所措。如果绕过去,需要增加三天的行程才能到达工作点。怎么办?紧急中,杨哲超自告奋勇驾车驶进汪洋,为整个车队探路。所幸貌似可怕的汪洋并不深,没有陷车,半小时后项目分队顺利通过,为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无人区,离开车队单车行驶,就意味着危险。1995年,在羌塘无人区,项目分队的部分汽车严重损坏,使工作陷于半瘫痪、人员也将面临危险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杨哲超临危受命,连续四天四夜不辞辛苦地单车行驶,往返三百多公里,克服了重重困难,购回了修车急需的零配件,终于及时修好了汽车,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完成。刚刚松了口气的杨哲超,紧接着又单车送一个工作组到二百公里外的作业点工作,沿途还要穿行扎加藏布北岸的大河和沼泽地。他以顽强的毅力,用三天时间到达作业点。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都无不为他这种吃苦耐劳、一心一意为了工作的忘我精神所感动。 

    1998年在西羌塘矿区,杨哲超把最轻松的拉矿石的活儿留给多病的项目队长,自己则坚持在5300米的矿区挖掘探矿浅井,一呆就是半个月,直到工程结束。 

    2000年年中,杨哲超正在送外国专家奔赴野外考察的途中,获悉爷爷病逝的消息,伤心的他强忍悲痛,继续工作。这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伤痛,而他却做到了,他说,我的确想赶回去奔丧,但是,一车的外国专家怎么办,谁又能来顶替我呢?就是我立刻赶回去,丧事也已经办完了,我只有拼命工作,安全完成工作任务,来回报组织和同志们的关怀。 

    由于经常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工作,生活中多以饼干、罐头等方便食品为主,加上生活无规律,经常是饱一顿饿两顿,久而久之,杨哲超得了胃病。2001年,我所的大地调任务很重,填图路线长达2000公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常常强忍着剧烈的胃疼,靠着吃药片,坚持奋战在冈底斯山和藏南的工作岗位上。与他一起工作的同志都知道,杨哲超的烟瘾很大,但胃痛得他不得不把烟戒了,同志们开玩笑,说他胃痛就是因为戒了烟,烟熏不了胃,所以胃才痛的。无奈之下,他只好又抽。事也凑巧,他一抽上烟,胃也不痛了。这虽然只是玩笑,但说明他心中只有工作,为了工作什么也顾不上了。 

    在西藏这种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团队精神才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离开了团队精神,可以说是一事无成。野外工作时,要求分组作业时必须是两人以上,而且必须佩带卫星电话,便于紧急时的联络救援。杨哲超作为野外临时车队长,脑子里装的总是整个车队的安全。每台车的车况如何,路线是否走错,或是陷车了需不需要援助等等。20047月,项目组所要经过的地区的路矿,他都细细地告诉项目小组的成员,哪里好走,哪里有危险,以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自己完成工作任务后,还要设法联系其他小组,关心他们是否也都安全返回。在野外,他多次冒着风险赶到陷车地点,帮助拖车、修车,直到别的车都安全回到了营地,他才返回自己的营地。野外科技人员无不称赞说,有这样的车队和带头人,让我们少操了不少心!的确,在野外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和带头作用,光凭自己的热情,是一天也无法工作的。 

    处处以身作则,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杨哲超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无论是作为临时车队长还是普通驾驶员,他都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工作。对老同志尊重,虚心向他们学习;对同龄人热情相助,相互切磋技术;对年轻人言传身教,帮助他们迅速成长。良好的职业道德、可贵的敬业精神、热情周到的服务和高超的驾修技术,使他成长为一名品德高尚、技术娴熟、无私奉献的驾驶员。 

    困难时,想到杨哲超,我们就能克服困难。这是驾驶员们发自内心地感慨。在高原艰苦的工作环境中,车坏、车陷经常发生,有时甚至是集体陷车,对一般人来说无能为力的难题,只要有他在,就都能解决。哪里有陷车,哪里就有他,不是打千斤,就是挖稀泥,在没有石头情况下,他甚至冒着寒冷脱下大衣垫车轮,难怪大家都不怕困难了!他常常是刚拖起了这台车,又立刻去拖那台车,他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大家树立了榜样,也为保证完成野外工作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驾驶员在野外的职责,就是保证科技人员的用车。然而,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每到一个工区,杨哲超都要帮助项目组装车、卸车、搭帐篷,甚至协助生火做饭。所有的工作完毕后,他还要检查汽车,随时保持车况良好。他常说,我们驾驶员除开车外,还要做好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为技术人员排忧解难,减少他们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工作中,他勇挑重担,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不论是白天或是晚上,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不仅自己动手,还要指挥大家,付出的体力总是比别人要多得多。 

    乐于助人,是车队的光荣传统,也是杨哲超的一贯作风。无论在内地还是高原,他都是以帮助别人为乐,而且不求回报。在野外工作的时候,项目组临时聘用的藏族民工,均与项目组成员同吃同住,有时帐篷不够,他就主动让出自己的帐篷给藏族民工住,而自己却睡在车上;在行车途中,遇见民工招手搭车,他都会停车,捎他们一段路程,有时还顺路将民工送到住地。 

    在工作中,杨哲超总是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职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处处关心他人,在他的感染下,大家工作不分内外,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紧紧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完成工作任务。
    2004
    年,作为野外项目组临时党支部书记,杨哲超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地质路线最长、条件最艰苦的工作区,他总是留给自己;项目组有什么需求,他总是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遇到问题困难,他都积极主动配合项目组,共同出主意解决问题。他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入党时的誓言:要为地质事业贡献一身。
     

    20054月,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期间,杨哲超和战友们一起奔赴藏北羌塘无人区,开展国家专项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作为野外临时党支部书记和车队队长,他站在所有最苦最累的工作前面,为项目组全体同志作出了表率:装车卸车,他始终站在车上;搭建帐篷,他既是指挥又是示范;最差最危险的路段,他开车探路;搭建厕所,他自己设计修建;修垃圾池,他指挥并搬运石块;发生车坏车陷,他安排修理、施救;每天地质人员上山工作,他合理安排车辆;离开工作区去双湖镇加油,他亲自前往;兄弟单位的队伍进工区,他带领牵引车去带路;拉水、捡牛粪、处理垃圾,每一项工作他都干在前面;当项目组全体人员都平安撤出工作区后,他又独自一人驾车1天从拉萨赶往羌塘,去参加另一个项目的野外工作。他就是这样以高超的技术、极端负责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实践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庄严承诺,为全组党员和职工树立了典范。    

    长期的高原磨练,造就了杨哲超一身的优良品质。近十年来,他连续在藏北羌塘无人区工作。也就是在这十年中,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也就是在这十年中,他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同样在这十年中,他被四川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授予安全驾驶员称号;还是在这十年里,他所在的车队连续五年被评为先进车队,……。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因这样,200212月,他继车队队长王雁洪之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作为第六届全国技术能手中的唯一驾驶员,国土资源部当年唯一的技术能手,在北京出席了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第六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33月被授予国土资源系统技术能手。 

    在荣誉面前,杨哲超同志感到了压力。但始终提醒自己,荣誉只能说明过去,自己仍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汽车驾驶员,做好本职工作,尽力为地调科研生产服好务,为集体的荣誉争光才是应尽的义务。2003年我所承担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项目,面积多达6万余平方公里,工作区正处于藏北羌塘无人地带,平均海拔在5100米以上,地势险恶、空气稀薄、气候干冷。为了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杨哲超主动请缨,出任临时车队长,带领12辆由不同车型组成的车队,参加了羌塘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项目组。在他的带领下,一些有畏难情绪的司机也主动报名参加了这次工作。为了鼓励大家的士气,杨哲超主动将自己驾驶的三菱V-73汽车让给其它驾驶员,自己则驾驶那辆用来装备物资的、最大也是最难开的老式东风货车。经过5个月的艰苦工作,终于出色地完成了野外任务。 

    美丽的可可西里,藏羚羊生活的地方,一草一木都是珍贵的。然而在可可西里工作,却远没有想象中的美丽。特别是在78月份的雨季,那时的可可西里可以说到处都是路,也可以说到处都没有路,处处都有陷车的危险。为了不践踏脆弱的高原植被,爱护藏北脆弱的草原。只要有草坪,杨哲超就只能在泥泞中开辟道路,稍不留神汽车就会被陷。他凭着长期在高原工作的经验,发明了一种土办法,减少了陷车时使用千斤顶的次数,缩短了挖车时间,减轻了大家劳动强度。凭着优良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车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为科技人员全面展开工作创造了极为重要的工作条件,在科技人员中都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只要杨哲超在,我们向前冲、向前闯的胆子就大了 

    二十三年的风风雨雨,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都留下了杨哲超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水。工作中结识的新朋老友都建立了深厚感情。在那里,杨哲超和他的战友们为地质调查、区域填图、油气普查、剖面勘测、矿山运输任务奉献了丰硕成果,为我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他们在高原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任务,为课题、项目节省的时间、减少的损失以货币计算不下数十万元,1994—1997年,在羌塘无人区石油天然气地质调查项目中,年年安全,成果优秀,为所创造纯利100万元以上。 

    祝愿杨哲超及战友们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继续发扬青藏精神,为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作出贡献,为完成国家的油气资源基础勘察任务,永远向前,向前。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