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特提斯中生代造山过程的盆地响应及其能源效应”学术会议圆满召开

来源:沉积室 戴婕 任静 王东 发布时间:2019-03-12

近日,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在成都召开“东特提斯中生代造山过程的盆地响应及其能源效应”学术会议,浙江大学杨树锋院士、吉林大学李才教授、南京大学胡修棉教授应邀出席,并作学术报告。会议由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剑研究员主持,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谢渊研究员、秘书长付修根研究员及重点实验室全体科研人员以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相关科技人员参加此次学术会议。 

首先,杨树锋院士和大家分享了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特征及科学问题,总结了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油气资源丰富、规模宏伟、时代年轻、过程复杂、环境影响巨大五个方面构造特征,并提出六个方面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一是其深层结构;二是盆山过程及其机制;三是喜山期盆地构造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机理;四是环青藏高原盆地群晚期成藏与大型天然气田分布规律;五是造山带中的金属矿产资源的成矿机制;六是其构造过程与地貌协同演化。 

接着,李才教授以青藏高原-地球之花为题,以一个大洋、两个大陆边缘、三个多岛弧盆体系全面概括了青藏高原的古生代大洋记录,并对青藏高原八个方面科学问题展开了讨论:一是羌塘基底问题;二是羌南基性岩墙成因问题;三是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晚期演化问题;四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洋盆性质;五是阿索蛇绿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六是直孔-松多蛇绿混杂带性质及其来源;七是冈底斯中生代岩浆作用构造背景;八是特提斯演化与划分。 

最后,胡修棉教授 从沉积记录精确限定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与过程为题,详细讲解了其研究团队以大陆之间洋壳消失、陆壳与陆壳开始接触的时间为初始碰撞时间,用地层和沉积学方法精确约束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为59±1Ma,并认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在中部和西部是同时碰撞。

此次学术讨论会知识丰富、信息量大,大家受益匪浅。杨树锋院士和李才教授对科学问题高度概括,加深了大家对青藏高原及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的认识,同时胡修棉教授用地层和沉积学的方法解决印度-亚洲碰撞重大科学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01

 

02

 

03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