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前者包括地质环境在内的各种自然环境,后者则包括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地质学(geology)的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硬壳——地壳或岩石圈,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生态学与地质学结合,诞生了生态地质学(eco-geology)。生态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生态学和地质学之间的新兴边缘科学,其研究对象涉及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是用地质学、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与其生存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作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生态地质及其脆弱性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内涵比较清楚,生态地质的内涵是研究各种生态问题或生态过程的地质学机理、地质作用过程及背景条件,而生态地质脆弱性的内涵则为在一定的生态地质条件下,生态地质环境对内外扰动的敏感性以及因缺乏应对能力从而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容易发生改变的一种属性。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团队在实施“大凉山区生态地质调查”项目过程中,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作一个生态共同体,把地质作用过程和生态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作为整体进行系统性调查研究。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基于构造运动及其演化是控制西昌市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驱动力的观点,筛选出控制西昌市生态地质脆弱性的10项主控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根据生态地质脆弱性的内涵,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开展生了态地质脆弱性评价(图1)。根据生态地质脆弱性等级与空间分布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西昌市划分为5个生态地质脆弱性分区(图2),分别是安宁河谷生态地质轻度脆弱区(Ⅰ)、大箐生态地质轻度脆弱区(Ⅱ)、巴汝—马鞍山生态地质中度脆弱区(Ⅲ)、螺髻山西坡生态地质高度脆弱区(Ⅳ)和牦牛山生态地质高度脆弱区(Ⅴ),提出了生态保护修复建议,为西昌市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
图1 西昌市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图
本项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自然资源遥感》。
张景华,欧阳渊,刘洪,等.基于主控要素的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以四川省西昌市为例[J].自然资源遥感,2021,33( 4) : 181-191.( Zhang J H,Ouyang Y,Liu H,et al.Eco-geologica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Xichang City,Sichuan Province[J].Remote Sensing for Natural Resources, 2021,33( 4) : 181-191.)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