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生物群海生爬行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1-03-11

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会刊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近日刊登了我单位的一篇来自于罗平生物群海生爬行类的文章。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是国际古脊椎动物研究领域最权威的期刊,在SCI核心版收录的所有40种古生物期刊中排名第8位,最新的影响因子为2.346。本文描述并命名了罗平生物群的其中一个类群(肿肋龙)其中的一个新属种丁氏滇龙(Dianopachysaurus dingi Liu et al., 2011,见图一)。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利用分支系统学的方法,修改和扩充了鳍龙类研究领域里最全面的和广为采用的数据矩阵,对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性状特征进行了重新编码并加入了两个新的形态特征,同时我们在数据矩阵中加入了所有保存较好的中国肿肋龙的类群。分支分析的结果证实了肿肋龙为一自然的单系类群(见图二),这就反驳了最近国外和台湾的一些学者在不同文章中提出的贵州龙不属于肿肋龙的观点。

根据这一结果,我们恢复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创人杨钟健老先生于1965年所建立的贵州龙科,此科包括贵州龙和滇龙两个属。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Olivier Rieppel1995年提出肿肋龙可能起源于东特提斯的生物地理假说。当时中国的肿肋龙只有贵州龙,但是贵州龙的时代为拉丁期末期,这一时代远远晚于欧洲最古老的肿肋龙的时代(安尼期早期),这样这一假说的成立就要求东特斯地区存在着一个还没有发现的很古老的时代要远早于贵州龙的谱系类群。我们的分支分析的结果显示,所有中国的肿肋龙构成了欧洲肿肋龙的连续的外类群或者祖先类群,这样我们的研究就验证了十五年前提出的肿肋龙起源于中国的生物地理学假说。在这一结果中,滇龙构成了贵州龙的姐妹群,然后它们共同组成了欧洲肿肋龙的外类群,因为滇龙的地层时代为安尼期,这样滇龙的发现就大大缩短了这一生物地理假说所要求的谱系类群的存在(见图三)。

这是继今年一月我所发表于美国古生物学会会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的鱼龙类研究之后(见图四),罗平生物群海生爬行类研究的又一重要突破。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同期文章还刊登了中科院古脊椎所的一篇同样来自于罗平生物群的海生爬行类的文章。这些成果的发表进一步证明了罗平生物群在古脊椎动物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