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22日,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组织专家对《中上扬子海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综合调查》计划项目第一阶段(2007~2010)下属18个课题成果进行了评审。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有关地勘单位、高校等16个单位的领导、专家、课题成员共86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总工程师室、资源评价部有关领导的指导和关心,局资源评价部王全明副主任、谢建民副处长到会讲话,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丁俊主任、王剑副主任到会指导。
会议成立了成果评审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主审专家、测试专家、质量管理专家、财务预算专家、资料管理专家、课题负责人等专家组成。各位评审专家在认真听取18个课题成果汇报基础上,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课题任务书和合同书、计划项目总体要求、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等,分别从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果认识、质量管理、测试数据、资料质量、预算经费使用、发表论文成果、人才培养及获得荣誉奖励等多个方面,对各课题成果及资料进行了提问质疑和检查评估,分别手书评议意见并评分。评审委员会在各专家评议意见基础上,经讨论交流形成课题成果评审意见并综合评分定级。
评审委员会专家认为,计划项目下设的18个课题,通过近四年来在雪峰山西侧等中上扬子周缘盆-山过渡带针对震旦系-下古生界等油气新层系的详细油气地质调查研究,均取得较为丰富的调查研究资料和较为优秀的成果,取得了8个方面的重要进展认识。一是探索建立了适合我国南方雪峰山西侧等地形地理地质条件特殊复杂的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基础性油气地质调查技术规范与方法组合;二是基于系统的微古化石研究,新建了寒武系、奥陶系典型生物地层剖面,为解决油气地质研究和钻探精细地层划分对比难题奠定了基础;三是取得的新证据进一步证实和揭示了雪峰山构造带准原地隆起成因及其构造变形强度和构造变动时间的南、中、北分带差异,新刻画了重要构造分布发育特征和重要滑脱层变形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四是综合大量最新调查分析资料深入刻画了震旦纪—志留纪三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中陡山沱期、灯影期、牛蹄塘期等12个重要时期沉积岩相古地理面貌,为分析预测油气生储盖时空分布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圈定评价了震旦系陡山沱组、寒武系牛蹄塘组等4套重要烃源岩层有利生烃相带,新发现和预测圈定了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清虚洞组等5套重要储集层位礁滩等有利储集相带分布,新明确区分了震旦系灯影组与寒武系娄山关组白云岩储层成因类型;六是新发现了4处震旦系-古生界古油藏,并结合对已发现典型古油藏和油气藏的精细解剖,明确提出有利储集相带与有利保存条件是决定区内有效油气成藏的两大主控因素;七是综合多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在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初步优选出 4 个震旦系-下古生界有利含油气远景区,明确了以震旦系陡山沱组、寒武系清虚洞组和娄山关组等为最有利储层的三套生储盖组合是区内最具前景的含油气层系;八是新建立了区内海量油气地质调查研究资料数据库,初步搭建了油气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查询、更新及共享服务平台。
评审委员会专家总结指出,四年来,计划项目紧紧围绕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大项目机制、不断探索油气地质调查工作新机制的具体实践已初见成效,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要求,有机分解任务目标,组织11个产学研单位150余名技术人员,完成了18个课题成果报告、图件,在地层、构造、沉积、油气生储盖条件、成藏规律、油气远景选区等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认识;已在“中国科学”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近20名,促进了11个课题单位油气地质调查技术队伍的成长。总体上,计划项目第一阶段组织完成的18个调查研究课题,为深入开展油气地质调查优选有利油气勘探区块、促进油气勘探新发现奠定了坚实的技术资料基础和人才智力基础。
评审委员会专家建议,各课题应进一步补充完善成果报告和图件,深入总结提炼成果认识亮点,系统梳理分析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关键油气地质难点问题,为下一步深入开展油气地质调查、优选有利勘探区块奠定基础。
计划项目在评审会后,对下一步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和要求:一是各课题应尽快根据评审专家意见、成果评审意见书进一步提炼认识成果亮点,完善成果报告和图件,完善财务决算资料,完成资料汇交工作;二是各课题应按照统一安排积极参加6月份计划项目阶段成果报告和图件的集中编制工作,使各课题重要成果在总成果中得到充分体现;三是各有关课题单位应按照2011年课题目标任务要求积极组织开展野外调查研究工作,确保年度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和预算经费使用安全及时有效。
参会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研究中心、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化西南分公司研究院、中石化南方勘探分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贵州地质调查院、湖南地质调查院、湖北地质调查院、安徽勘查技术院、成都理工大学、地科院力学研究所、地科院岩溶研究所、地科院地质研究所。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