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支撑能力——成都地调中心贯彻落实陆昊部长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讲话精神

来源:办公室 任淑珍 发布时间:2018-08-23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落实陆昊同志调研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研究部署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讲话精神,全力支撑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召开政务会议集中学习陆昊同志讲话精神,水文环境地质室负责人倪化勇作学习体会专题发言。会议研究确定今后一段时期成都地调中心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定位,并部署6项工作安排,提升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支撑能力。 

会议研究确定成都地调中心今后一段时期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定位为:以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为根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破解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科学预警等防治难题为核心,通过调查与科研的融合,系统性掌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基础,针对性开展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实现形成机理与触发条件研究以及早期识别技术、监测预警技术、风险管控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创新,发挥好组织、协调、指导的作用,为自然资源部履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以及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效支撑。 

围绕工作定位,成都地调中心对今后一段时期地质灾害工作方向和原则进行了三方面调整。 

一是“抓大”。在重大地质灾害及与隐患的防治上下功夫。梳理西南五省(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掌握西南地区重大地质灾害与隐患的类型与成因、危害与险情以及防治现状与问题等。  

二是“抓早”。继续在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上下功夫。以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分区研究孕灾条件与发生机理,掌握主控因素与触发条件。以技术逻辑与行政逻辑相结合,划定地质灾害隐患的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 

三是“抓新”。加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科技创新以及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防治等方面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尤其是要深化调查和监测过程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会议提出6项工作安排提升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支撑能力。 

一是通过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建库造册、重要防治区分区划片明确防治重点。在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基础上,建立西南地区重大地质灾害数据库,形成西南地区重(特)大地质灾害分布图,系统掌握西南地区重大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危害威胁情况,明确重大防治对象。结合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与威胁对象的等级和危害程度,进一步梳理明确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与高风险区,圈定形成西南地区相对比较精细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明确重点防治区域。 

二是通过已有调查成果资料深化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规律认识。开展西南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集成研究,分别形成提高区域地质灾害在孕灾、发灾、成灾等方面的机理和规律认识,尤其是触发地质灾害的降雨量、降雨强度等触发条件方面的认识。率先完成流域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规律、红层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规律研究成果。 

三是优化2019-2021年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等相关工作方案。改变以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式,西南山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开展重点实现三个层次的结合,区域孕灾条件与控灾方面要实现高易发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域活动构造带活动性等调查相结合、防治方面要实现城镇等人口聚居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调控相结合、机理方面要实现典型区重大地质灾害调查与孕灾-成灾过程和规律特征深入研究相结合。 

四是形成队伍建设、能力建设与基地建设为一体的团队和学科建设方案。规划地质灾害防治主体业务人员20人以上规模,实现不同学科的融合与不同专业背景业务人员的融合。运行好、利用好目前大渡河流域部分典型地质灾害、乌蒙山区彝良县和大关县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点,完善、建立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科技创新基地。 

五是深入开展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理论创新与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明确了2018-2021年地质灾害工作的重点是实现调查与研究的融合,理论创新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重点地区(活动构造带等)重大地质灾害(高位远程滑坡等)形成机理与触发条件、极端条件下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体系与风险评价两大方面,技术研发与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主要集中在区域地质灾害综合调查与填图技术、星空地一体化的综合监测预警技术等两个方面。 

六是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国内主要同西南地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地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地质环境监测站、地质调查院等建立有效协作机制与新型合作关系。国际交流重点开展中意、中美、中加和中波合作,科研合作主要规划3个领域,包括地质灾害综合调查与填图技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调控技术、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技术。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