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栏_成都地调中心
编者按:长期以来,成都地调中心广大干部职工在党委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部局党组工作部署,坚持“三性”基本定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部局党组、中心党委下达的各项任务。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大家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众多先进典型脱颖而出,用实际行动不断推动中心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进程。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落实中心“三步走”“三级跳”行动计划、实现“第二跳”目标任务年,为持续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赓续中心“忠诚担当、不畏艰苦、敢于创新、勇攀高峰、团结奋斗”的青藏精神,让爱岗敬业蔚然成风,现推出中心先进人物、优秀团队系列报道。
一位地质青年的执着与坚守
——2023年度先进工作者张志同志先进事迹
略黑的脸庞轮廓清晰,一双眼睛充满神采。说起话来语速稍快、思维流畅,干练又不失活泼。眼前的这位小伙是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张志,一个敢干敢拼、浑身充满钻劲儿、韧劲儿的硬汉。凭借出色的工作业绩,获得单位2023年先进工作者称号。
作为成都地调中心第四代青藏地质人的代表,张志已扎根青藏高原14年,并习惯与各类硬撅撅的矿石、岩心以及成摞的总结报告、图集打交道。
张志曾在西藏扎西康整装勘查区一干就是7年。扎西康地处藏南喜马拉雅极高山亚区,海拔在4000米~5600米,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是西藏7大国家级整装勘查区之一。巨大的资源前景,为地质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但高寒缺氧的环境,也为项目组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挑战。前些年交通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地方汽车无法到达。项目人员经常靠双腿走几个小时到达工作地点,完工后还要再走几个小时返回接车点。张志和同事们经常面临行走困难、气喘胸闷、夜晚常常被憋醒等问题。“这些并不算什么。”张志坦言。最让他头疼的是工作区大部分为浅变质岩及花岗岩类岩石分布区域,山体经物理风化成无数的碎片,在山坡一角抬眼望去,满眼的碎石,“一天天的,眼都看花了,看出幻觉了,也很难找到有用的矿化线索,说没起过放弃的念头是假的”。匍匐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脊上日复一日地寻找矿藏,这样的工作张志不仅没放弃,还和同事一干就是七年。
如果说野外找矿更多的是考验心志,写报告考验的则是心智。2018年,张志带着博士卿成实及硕士研究生卢柳,加班加点苦干一个多月,完成扎西康核实报告和桑日则详查报告。2021年,为了进一步将扎西康十余年的勘查成果总结清楚,张志带着卿成实博士及李应栩博士,迎难而上、一鼓作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300余份地质图、13余万字的成果报告,并顺利通过评审。
十四年来,张志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地质调查二级项目2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其它项目3项。主持项目勘查评价大型锡多金属矿1个,大型铅锌矿1个,主持中型金矿勘查评价1个,参与超大型-大型铜矿勘查评价4个。获得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十大进展1次,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进展1次,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2次。
“我没有比别人更聪明、更能干,只是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张志反复强调。他本科学经济,在证券公司入职一年,后来转入矿产专业,用6年时间攻读硕士、博士。用他的话说就是走过弯路、浪费过时间,所以更要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中。同样作为地质专业出身的妻子,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无形中让他一个人肩负起两个人的科学梦。这些正是他坚持不懈、坚定执着的动力源泉。
“回望十四年,从学生到项目秘书再到项目负责人,我觉得体会最深也是最受用的就是,时刻警醒自己,无论多大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张志如是说,眼神质朴而坚定。
张志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