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该项目启动的第一年,面临着任务繁重、时间紧、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为了顺利完成今年的任务,项目要求全体人员发扬“铁人” 精神,求真务实、团结拼搏,以高度的责任感搞好每一项工作。
项目组成人员由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云南省地调院、甘肃省地调院和四川地调院4单位共同构成,总人数为28名,其中地质技术人员15名,大车2台、小车8台。各单位人员团结协作,共同奋战,相互支持,形成了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队伍,为圆满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充分收集区内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野外工作采用实测地质填图和修测剖面相结合的方法,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提高了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工作质量。
取得的主要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地层
(1)建二叠系岩石地层单位一个(角木茶卡组:P2j),代表扇三角洲成因和台地相沉积,与下伏二叠系鲁谷组中基性火山岩呈明显的假整合接触关系。新建第四系岩石地层单位一个(锐曲组:Qpr),代表第四纪更新世冲积物成因沉积。将原定古近系双湖组(E3S)全面解体为新近系康托组(N1k)和唢呐湖组(N2s),故测区内乃至整个羌塘地区都不存在古近系沉积地层。根据古生物孢粉化石组合,明确提出康托组(N1k)和唢呐湖组(N2s)为上下不整合接触关系,而不是先前认为的同时异相关系。
(2)在前泥盆系戈木日群中(中央隆起带),初步查明有晚古生代变质岩的存在。
(3)在工区内P1-2l、P2j、T3x、J2b、J3s等地层中发现大量发育完全的海绵生物礁,其中以江爱藏布以北的卧牛山一带J3s地层中生物礁规模最大,东西向延伸约10km左右。生物礁的大量发现对该区沉积古环境研究和油气资源研究极具意义。
2、火山岩
在阿木岗和江爱达日那地区二叠系鲁谷组中基性火山岩之上新发现一套酸性火山岩,这对于解释和判断二叠系古构造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构造
(1)初步认为中央隆起带属构造混杂带(二叠纪),对其物质组成、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等方面资料进行了详细地地质调查。在中央隆起带原定前泥盆系变质岩地层中新发现含蓝闪石绿片岩、含蓝闪石变基性火山岩、含蓝闪石橄辉岩。
(2)发现并查明了西雅东南部逆冲推覆构造和尖石山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前者由北西向南东逆冲,是喜山期造山作用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构造样式,后者由北向南逆冲,具前展式的扩展方式,形成于喜山初期,并在后期相继遭受了伸展剥离和强烈的右行挤压走滑改造,形成了一系列拉分盆地并伴有基性火山岩的强烈喷发。
(3)发现并查明了区内侏罗纪地层褶皱变形的典型构造样式,认为褶皱具侏罗式褶皱组合形态,部分为短轴状日耳曼式褶皱组合。中生界沉积地层褶皱变形较复杂,大型复式背斜构造多向西倾伏,而复式向斜构造多向东仰起。
4、矿产
(1)对区内油气的生储盖条件进行了综合地质调查。上三叠统肖茶卡组第三段暗色含煤系泥岩、侏罗系布曲组泥晶灰岩、夏里组暗色油页岩系、索瓦组暗色泥岩和泥灰岩等都是良好的烃源岩系;二叠系角木茶卡组台地相海绵、珊瑚礁灰岩、上三叠统肖茶卡组第二段海绵礁灰岩、第三段砂岩、侏罗系雀莫错组砂岩、布曲组海绵礁灰岩和鲕粒灰岩、夏里组砂岩和泥粒状灰岩、索瓦组海绵礁灰岩和鲕粒灰岩等都是良好的储集岩系;侏罗系雀莫错组第三段杂色含膏岩系、夏里组杂色含膏岩系、索瓦组含膏岩系以及新近系唢呐湖组含膏岩系都是良好的盖层岩系。区内油气的生储盖条件优越,生储盖组合配置良好,圈闭构造发育,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2)新发现重晶石矿化点一处、铜矿化点二处、赤铁矿化点一处。
5、填图方法创新
填图过程中,除了利用传统的填图方法之外,还充分发挥RS技术、GP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在填图过程中的作用。在室内编制1/10万遥感地质初步解释图和1/10万数字化地形图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践,项目技术人员已能较熟练地使用遥感资料和数字填图系统的软、硬件,并初步总结了在藏北高原(高寒缺氧地区)使用数字填图的成功经验和软件系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