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计划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一五”期间八个“重大项目”之一。为了进一步“统一思路、统一认识、统一要求”,组织落实项目的工作实施方案,野外现场研讨“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中的关键地质问题。我所潘桂棠、王立全、朱同兴等一行7人,参加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办的“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现场研讨会”及野外考察,潘桂棠研究员承担了此次考察的技术指导和讲解任务。
此次“研讨会”及野外考察时间为8月3日-8月22日,考察行程约 6000 公里 。主要涉及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分别沿米林-林芝-拉萨-羊八井-当雄、亚东-康马-江孜-日喀则-南木林-申扎-尼玛-荣玛乡、昂仁-措勤-改则-戈木乡三条路线,穿越了喜马拉雅构造带、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冈底斯构造带、狮泉河-纳木错结合带、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羌南构造区、龙木错-双湖结合带等重要构造带。对一些关键地质地段进行了现场调研和集体“会诊”,就关键地质点和典型剖面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采取了关键点的岩石及同位素样品,并就一些地区的关键地质问题达成了共识、统一了认识。
通过此次野外考察和研讨,统一了有关“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中关键地质问题的认识,明确了项目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理清了思路。大家一致认为:①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和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为区域基础地质、地质资源系列图件的编制,中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的综合研究,以及重要成矿带的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1:25万区调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大量的实际资料和重要进展与新发现,但尚有一些关键点和重要剖面有待区域集成和综合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③建议在羌塘龙木错-双湖结合带部署1:5万区调工作,解剖关键地段的地质构造特征,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和羌塘含油气盆地的地质背景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
新闻背景:从 1999 年- 2005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共投入 3 亿元资金,完成了空白区 152 万平方公里(约 110 个图幅) 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实现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地质填图全覆盖。在地球科学研究、找矿重大发现和生态环境调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新发现和原创性成果。为系统全面总结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全面提升青藏高原地质调查与研究水平,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于 2006 年新开了 “ 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 ” 计划项目,其中我所负责承担“青藏高原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系列图件编制和中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综合研究”工作项目。在全面集成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遥感调查,以及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吸纳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编制1:150万青藏高原基础地质、地质资源等系列图件及其说明书;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开展青藏高原中生代不同时期的盆地性质、古地理环境、构造背景等综合研究,编制1:250万青藏高原中生代各时段的构造-岩相古地理系列图件及其综合研究报告;建立青藏高原基础地质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建立专题成果图数据库和管理系统。为西部重大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战略后备基地的宏观决策与规划提供基础地质背景资料,为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建设的宏观决策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