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下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伯奇费尔(B. Clark Burchfiel)院士与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室进行学术交流,参会人员有尹福光、潘桂棠、陈智梁、赵济湘、王立全、耿全如、秦建华等研究员。双方就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青藏高原基础地质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学术交流,伯奇费尔院士详细了解了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图,大地构造图的编图情况,并就青藏高原编图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今后的科研方向进行了学术交流。
尹福光主任主持本次研讨会,首先,潘桂棠研究员向伯奇费尔院士介绍了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编图的进展和取得成果情况,着重介绍了羌塘中央隆升起带的蛇绿混杂岩、高压榴辉岩、蓝片岩的研究成果,指出该带对于探讨特提大洋的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还将包括龙木错-双湖结合带、南羌塘增生杂岩、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作为特提大洋最终削减闭合的场所。随后,介绍王立全研究员等在冈底斯带大地构造演化取得的重要成果,冈瓦纳大陆北缘在石炭纪开始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经历了晚中生代的多岛弧盆系演化。最后,潘桂棠研究员将青藏高原演化高度概括为:“一个大洋,两个大陆边缘,三大多岛弧盆系,四大陆块围限”。
伯奇费尔院士听取汇报后,对研究项目作出的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他强调指出潘桂棠研究高度简化的高原演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强调青藏高原隆升是国际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热点,近年来部分国外学者通过碳氧同位素的研究把高原隆升时间推到渐新世以前,并提出当时的海拔可能在四千米以上,因此他提出一定要尽早约束冈底斯带海相层的上限时代,这将对青藏高原隆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他还对传统的红河-哀牢山剪切带提出质疑,认为红河(西)和哀牢山(东)分别为两条不同断裂带,经他实地考察后认为,从红河-哀牢山有一系列糜棱岩带分隔未变质的块体,调节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机制还需要详细地质填图工作和进一步的室内研究工作。最后他要求我们再接再厉、进一步推动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工作。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