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至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总结交流和‘十二五’部署思路座谈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承办。成都地调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室主任、教授级高工郑万模在大会上就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1999—2008年10年间)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进行了总结汇报,他指出西南地区近年来取得的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丰硕,成都地调中心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成绩突出、进展顺利。
一、水文地质工作中频频亮剑
1.被誉为“德政工程”的“西南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地下水调查与开发利用规划及找水打井示范项目”造福一方。该项目针对红层区分散农户干旱缺水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解决方法,共实施打井137万余口,成井率高达97.73%,解决了区内515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因为其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被当地百姓亲切地誉为“德政工程”,为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2.“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和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成效显著,在2009年全国地质调查会议成果报告中榜上有名。该项目系统总结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查明了岩溶发育规律及水资源分布特征、岩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恢复治理方案,并施工打井88口,成井64口,解决了24.47万人的用水困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3.“四川、重庆和西藏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查明了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评价,为各省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资源开发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4.“西藏‘-江两河’地区干旱县和日喀则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区划”查明水文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掌握地下水类型和分布规律,施工6口探采结合井,解决了6个村庄1000多人、上万头(只、匹)牲畜饮用水困难,为地方百姓谋福祉。
二、环境地质工作亮点多多
1.西南地区1∶50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完成调查面积236.54万km2,对环境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特征、规律、成因作了详细阐述,提出了地质环境保护和减灾对策。
2.“长江上游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建立了长江上游环境地质信息系统,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类型与危害及生态环境地质现状,进行了长江上游环境地质问题分区,提出了环境地质问题的宏观防治和综合开发利用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充分论证了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地质原因和发展演化趋势,明确提出了以沼泽湿地恢复为主体高寒草地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
3.“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摸清了矿山基本情况,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评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综合整治提出对策与建议,建立了地质环境数据库信息系统。
4.四川省和贵州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基本查明30个主要城市(区)的地质背景、岩土体工程地质等地质环境条件,查明各主要城市(区)与城市建设发展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发展趋势,开展了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5.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调查评价
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以来湖相、风尘和冰川沉积的地层序列,通过各种环境指标测试,系统分析了不同时段古环境的变迁过程。
6.西南地区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方法研究
建立了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新思路和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新体系,提出了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的新方法,构建了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分区评价新工具。
三、地质灾害调查与预警工作硕果连连
1.“西南地区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完成424个县(市)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任务,就目前已入库统计的235个县累计调查面积达75×104km2,查明灾害隐患点总数33367处,建立了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防灾预案”,提出了防治对策及建议,分别建立了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信息系统和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数据库系统平台,开展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2.“西南地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目前已完成22个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规律,加强了对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背景关系的研究,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勘察,协助地方政府健全了群测群防网络。
3.“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对42个县(市)进行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排查工作,对59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33400人进行了紧急避让;对地质灾害临灾征兆明显、险情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划定了危险区域;对地质灾害险情重、危害大、监测风险高、治理投入大的分散的45480户182503人居民提出了避让搬迁建议,对149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议进行专业监测。
4.“西南地区典型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工程示范”项目进行了包括重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点的勘查与整治等工作,治理滑坡464个、崩塌7个、泥石流397个,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5.青藏高原东部现代地壳运动GPS监测
形成青藏高原东部的GPS监测网;通过对2001年、2003年的数据处理,在国内首次获得了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的现代地壳速度场;GPS监测表明现代的红河断裂活动不强,在欧亚框架下和相对于成都站,各测站速率一般<10mm/年。
四、成都地调中心主要完成的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
以上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中,我中心主要完成长江上游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综合研究;西南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综合研究;青藏高原东部现代地壳运动GPS监测;四川省丹巴县、泸定县、康定县和石棉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区42个县(市)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排查成果综合集成等工作。正在进行巴塘县、甘洛县和峨边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滑坡灾害GPS和InSAR综合监测技术示范、四川省特大型滑坡调查与风险评价、典型泥石流防治关键技术及示范、西南山区地质灾害编图技术方法研究、地震滑坡灾害编图方法示范研究等工作,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
|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
|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
|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