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成矿带地质研究取得三大创新性进展——发现通安—菜子园增生杂岩带,改变对扬子陆块基底传统认识

来源:任淑珍 发布时间:2018-12-05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部主办、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承办的青藏高原及周缘构造演化学术交流暨龙门山—滇中成矿带重大地质问题科学考察野外现场会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召开。 

会议透露,龙门山成矿带研究取得了三大创新性进展,初步识别和厘定了上扬子陆块中元古代通安—菜子园增生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时空结构,重新厘定了上扬子陆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和地层系统,重新认识前寒武纪重要矿产资源的成矿地质背景。 

龙门山—滇中成矿带纵跨云南和四川两省,因其特殊的地质构造,成为了解和揭示全球哥伦比亚超大陆、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重要窗口,也是解决和认识古老造山带基础地质问题的关键地区。因此,该区备受科学研究者的关注,但地质学界观点不一,争议从未停止。 

成都地调中心在龙门山—滇中成矿带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识别和厘定的中元古代通安—菜子园增生杂岩带,改变了前人对扬子陆块基底的传统认识,充分反映了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和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过程中的在扬子陆块地质表现和物质记录的地质实体,也有效解决了对这一区域中元古代地层系统长期争论的问题,对基础地质研究以及未来面临的中深部地质找矿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上扬子陆块发育了以河口拉拉铜铁矿、大红山铁铜矿等为代表的与火山岩相关的矿产地,以及东川铜矿、易门铜矿等与大陆边缘碳酸盐盆地相关的大型—超大型矿产地等,前人对它们的构造背景和成因认识分歧较多,通安—菜子园增生杂岩带的厘定,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和揭示形成于元古代的一些大型—中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并为下一步找矿提供思路。 

会议指出,该增生杂岩带主体是近两年的新发现,但内部的细结构以及增生杂岩带在区域上的东西向延伸和与这个带相关的大陆边缘的性质、弧岩浆系统以及空间配置关系等方面目前尚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调查和研究。与会专家指出,应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服务于民生的新构造以及解释自然(矿产)资源背景方面深化调查和研究;二是组织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等多领域的专家,采用洋板块地质思路开展专题填图,进一步提升创新认识和理论水平;三是利用多学科、多手段开展大比例尺的解剖窗口和精细剖面,形成关键地质问题的调查指南,依托区域重大关键地质问题建设野外科学基地。

会议同时指出,在陆块区基底开展造山带的填图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专题填图主要是围绕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解决资源环境、成矿地质背景等问题开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北路东段2211号    邮编:610218 电话:028-66677233
实验室:028-66677495    E-mail:cdcgs@mail.cgs.gov.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